陜西變綠了,也越來越美了,這是很多人共同的感受。陜西綠色版圖不斷擴張,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然而,頻頻發生的嚴重霧霾天氣,不僅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還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更暴露出陜西省生態環境的脆弱。三秦兒女渴望“藍天白云”,寄托著“美麗陜西”的夢想……
寧可犧牲GDP,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近期,陜西省密集出臺一系列舉措,打響了建設“美麗陜西”的攻堅戰。
鐵心治污降霾 保衛藍天
建設“美麗陜西”,共筑“中國夢”。省委、省政府把環境治理提到發展的第一位來考慮,今年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大氣污染治理。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硬,前所未有。
治污減霾,最好的辦法是“一減一加”:減少污染物生成,通過節能減排和荒沙治理,減少增量霧霾產生;增加生態產品供給,發揮生態系統功能,消除存量污染物。4月中旬,陜西省環保“治污降霾,保衛藍天”行動正式啟動;陜西林業治污減霾三年行動方案正式推出。
針對燃煤企業造成的大氣污染,陜西省環保決定實施“手術”式的減法治理:淘汰51家涉及大氣污染物排放的企業或生產設施,對8家重污染企業實施搬遷,對12家發電企業共26個機組,進行脫硝、脫硫、除塵設施改造。完成85家企業排污除塵設施技術改造。在西安、咸陽、渭南城區內,拆除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480臺,推廣使用高效節能微排放燃煤技術鍋爐,把人為污染源控制在最低限度。
至2015年,關中、陜北設區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5%以上。同時,新建30個縣級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站。城市道路實施機械吸塵式清掃,減少揚塵污染。淘汰5萬輛老舊汽車,減少廢氣排放。在西安二環內建成“自行車服務網絡”,提倡綠色出行。
通過“鐵腕執法”、“鐵面問責”,對大氣污染“零容忍”,嚴查各種環境違法行為,還陜西以更多“藍天”。
森林被譽為“地球之肺”,不僅可以吸碳放氧,還能凈化空氣。濕地乃“地球之腎”,是重要的“儲碳庫”和“吸碳器”。土地沙化,則被認為是“地球的癌癥”,是形成沙塵天氣的“元兇”。陜西林業對癥下藥,開出三劑藥方:“清肺”、“強腎”、“治癌”。
如果說陜西環保側重的是“減法”治理,那么陜西林業則側重的是“加法”治理。
陜西林業治污減霾3年行動方案,以治氣、治污、治霾為目標,加大藥方“劑量”,提升森林生態功能,加強濕地保護恢復,加大荒沙治理。大力實施“三屏三帶、三園一庫”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構筑黃土高原人工林、秦巴山地森林、關中百萬畝濕地三個“生態屏障”,建造和鞏固長城沿線防風固沙林帶、長江水系防護林帶和黃河峽谷綠化帶。依托中國林博園、秦嶺中央公園、陜西苗木中心園區建設,推進關中大地園林化。讓雜草變灌叢、灌木變喬木、疏林變森林。力爭3年時間造林1200萬畝,恢復保護濕地220萬畝,治理荒沙300萬畝,森林覆蓋率提前達到45%。
通過不懈地“清肺、強腎、治癌”,讓藍天白云擁抱三秦大地!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