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好兆頭啊!”昨天,國務院公布取消十個評比、達標、表彰項目,老陳盯著看了一遍又一遍,語氣中不無期待,“希望以后再多取消一些,特別是跟我們基層有關的評比。”作為南京一家社區的負責人,他用“深受其累”、“勞民傷財”來形容一些評比活動。
記者調查發現,像這樣的清理,其實從國家到省市都開展過很多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不容忽視的是,五花八門的“評比”就像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生出一茬。從生態市,到園林城市,再到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這些詞,看著都犯暈。”在南京市級機關工作的小余抱怨。
前段時間,南京召開了一個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大會,“我還奇怪,印象中,南京不早就該拿到園林城市的稱號了嗎?怎么現在還要創建?”好好研究了一番,他終于弄明白:原來,以前拿到的是“國家園林城市”,那是住建部早些年設的;而現在正在創建的,叫“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多了兩個字:生態。
“也挺好理解的,標準更高了。”他告訴記者,“國家園林城市”早就不稀罕了,全國已經有100多個,所以大家現在都在爭創這個更高標準的“國家生態園林城市”,而創建的前提之一,就必須已經拿到了“國家園林城市”。他慨嘆:生命不息,創建不止!其實,目前與生態、園林相關或類似的稱號,已經不少。
這些帽子不戴行不行?“肯定不行。”一位職能部門負責人無奈地反問:“主辦的都是國家部委,別的城市都在‘創’,就你不參加,現實嗎?”除了綠色、生態、園林這些主題,記者上網隨機檢索,發現各種評比和表彰近乎無孔不入。有的明明是本職工作,卻也要設個表彰,例如,某省對預報地質災害設了個“年度成功預報獎”;有的甚至壓根看不懂什么意思,例如“種子管理標兵”、“輻射環境管理先進”等。這些千奇百怪的評比,有的已經被取消,有的換了個馬甲以新的名目仍在繼續。
同時,評比項目的“跟風”傾向也十分明顯。近年來,“人居”和“幸福”變成各種評比中的熱門詞語。雖然每份榜單都有一套看似嚴謹的評判指標體系,但有些項目的科學性、公正性受到質疑。比如,去年有一家研究機構評出了27份中國城市分類優勢排行榜,20多份榜單中,在“幸福感城市”排名很靠前的南京、蘇州,在“十佳優質生活城市”排名中卻落選,這讓人很難理解,生活都不夠優質,還會幸福?
評比項目五花八門還玩“跟風”
領導小組數不清,市長常常“被掛帥”
質疑歸質疑,活動卻照樣要開展得風風火火,組織形式更要“重視”——但凡一個“爭創”開始,必有一個新的“領導小組”成立。記者留意了近兩年來,江蘇多個城市在 “評比”和“創建”中成立的各種領導小組,陣容不可謂不強大,成員單位不可謂不全面。例如,某市創建人居環境獎工作領導小組,成員足足有30多家政府部門和單位;又如,某市創建江蘇省文明城市所成立的領導機構,不但設有工作領導小組,還分層下設多個工作組:綜合組、臺賬資料組、督察組、宣傳組、后勤保障組……僅后勤保障組就有11個人,主要職責是“負責檢查考核組人員的后勤接待、食宿安排、會場布置和車輛準備”。
值得一提的是,各類“領導小組”,動輒就是市長、副市長等領導親自掛帥,擔任組長或副組長。在某市政府官方網站上,隨意查看幾個“領導小組”就會發現,一些市領導集多個“小組長”于一身,就算“三頭六臂”,恐怕也難以兼顧。一些強勢部門例如發改委、財政、住建、交通、規劃等部門,相關領導也頻頻成為各種領導小組的“常任理事”。
每年至少20多個評比,一個評比就有10本臺賬
提起各種評比、表彰活動,社區主任老張,就痛苦皺眉:“最近,我們在爭創平安社區呢,苦死了!”他介紹,上級部門發文要求不搞各種評比、表彰活動,但每年綜治、安全、衛生等各個條口依舊會有不同的活動。每年大大小小的評比表彰至少有20多個。“我認為,社區工作干得好壞,確實需要通過評比,比出水平。”可是,這種評比也確確實實浪費了基層很多時間和精力。“我們不僅要做好為民服務工作,還要爭取拿獎牌、多拿獎牌。”老張說,沒有獎牌的社區,為居民服務得再好也是“不好”。
“大家都在做,我不能落后哎。”為了爭上一個榮譽,社區不僅要填報大量的資料,還會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這種活動,對評比有利,但不一定是老百姓真正需要的。很多活動,都流于形式。而且,很多評比都要查臺賬。就以這次社區爭創“文明社區”為例。他們需要做志愿者服務名冊、道德講堂開展記錄、每次開展活動的記錄等10本臺賬。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