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北京園博園打造精美園林
于5月18日撩開神秘面紗的北京園博園,每天都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游客的觀覽。在留連和驚嘆于精美園林的同時,許多人都按捺不住好奇:昔日的一個垃圾填埋場,因了何種力量,才變身為今日這一座座美妙絕倫的園林?
追根溯源,是科技的助力,是科技化腐朽為神奇,把園博園打造成了一個讓北京市民賞心悅目,讓外地游客心向往之的愉悅地,并且讓第9屆中國(北京)國際園林博覽會永不落幕。
為了讓公眾了解散播于北京園博園之中的科技亮點,中國科協舉辦第27期“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特邀3位與園博園親密接觸的專家,與新聞媒體進行交流與溝通。
根據北京中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研究中心總經理端木歧的總結,科技在北京園博會里的應用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這塊廢棄地讓植物得以健康生長;二是新技術在園區的應用;三是新培育出來的在北京能夠正常生長的園林植物品種,特別是花卉的應用;四是整個綠色能源在園區的應用;五是灌溉和節水技術在園區里的應用;六是解決了雨水排放和再利用問題;七是再生材料的應用。
突出節約型主題
打造節約型園林,是北京園博會的主題。那么,節約型園林是通過哪些科技手段得以實現的呢?
據北京山水新園景觀設計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丘榮介紹:一要從建造上節約;二要從養護方面節約。
所謂建造上節約,就是在做園林時首先要做布局,就是在地形上造景做到因地制宜和隨高就低,實現土方就地平衡,盡量不挖大湖、堆大山。
她舉例說,園博園中的錦繡谷,就是在垃圾填埋之后剩下的一個大坑里,隨高就低而建成的鮮花谷。
在丘榮眼中,建造上的節約,首先表現在選擇鄉土樹種上。鄉土樹種在當地環境中有很強的適應性,它們抗性強,生物堿相生相克的制約比較完善,相對于外來樹種,具有種植成本低、成活率高、抗逆性強、后期養護管理簡單等優點。
其次體現在利用標準出圃苗木上,包括苗圃培育一些大規格的苗木,而非大樹移植。她說,生長健壯的植物適宜種植,最佳栽植規格喬木在7~8厘米,這種規格的苗木落葉樹在正常季節移植,可以采用裸根移植。裸根移植的優勢就是節約苗圃的土壤、減少運輸量,樹冠適度修建,成活率高、恢復快、栽植方便,雖然當時不能見到效果,但是一年后效果明顯,長勢旺盛。
丘榮告訴大家,無論在正常季節還是在非正常季節,大樹移植都需要土球,動用吊車,還需要生根粉、噴抗蒸騰劑、加噴霧及遮蔭網,加大運輸量及難度,雖然當年能見效果,但恢復期長,生長弱,浪費資源,所以提倡利用標準出圃苗木。
丘榮認為,節約型園林還應該便于養護管理,要求在園林綠化的養護管理和日常運營中,盡量減少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比如,如果種植本地不需要特別管理的苗木,就是創造了養護上的節約。所以,北京園博園選用的都是鄉土本地,或者不需要特別管理的植物。
養護節約,還表現為選擇植物時要適地適樹。節約型園林不需要為減少用水而犧牲美觀設計,也不僅限于使用低耗水植物,而是充分利用植物對水的要求進行分類。如山坡地上種植耐旱植物,包括喬木、灌木及地被;在溝谷水邊種植喜水的植物,如水杉、柳樹等。
丘榮說,適地適樹,還表現在植物的選擇上要盡量選用適宜當地生長的植物,并根據植物的習性進行種植。
在創新的同時,北京園博園也沒有丟掉傳統的東西。比如,北京園里所有的人工油漆彩畫,用的不是普通的油漆而是傳統的石粉,可保證30年不會變色和掉色。北京市園林綠化局副巡視員廉國釗認為,這樣做也是一種節約。
生態修復的典范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北京園博園的所在地曾經是挖沙的地方,挖了20多年的沙,形成了近140公頃大的沙坑。后來用建筑垃圾進行填埋,到2010年的時候,140公頃被填埋了110公頃,但依然留下一個30公頃大的坑。
錦繡谷原先所在位置,就是一個約30米深的大坑。但現在所看到的效果是,占地24公頃的錦繡谷中,栽了400多畝樹,各種樹木累計達10000多株。
位于錦繡谷最高端的北京園,原本是建筑垃圾最集中的地方。據廉國釗講,他們沒有完全把建筑垃圾清理出去,而是利用原有地形,將亭、臺、樓、閣、榭、山、石,還有植物和花卉,穿插著組建成了一個完整的園林。
北京園博園由于是在建筑垃圾上建成的,因此需要對植物生長的基質進行改良。據丘榮介紹,為了改良土壤種植植物,他們在建筑垃圾的基礎上做了2米厚的人工覆土。由于大量的回填土不能保證植物生長的要求,他們又在每一叢喬木下增加了腐殖土和積肥。
廉國釗說,對北京園博園的生態修復,主要分兩個階段:一是有效利用廢棄地,通過生態、生物技術的各種手段,改造成適宜植物生長的條件;二是應用鄉土樹木,在種植的同時盡量考慮節約。比如錦繡谷,現在雖然種植了一些應景花卉,但是基礎基調還是野花野草,因為野花野草可以自然生長,不用特別養護管理。
錦繡谷原是一個30米深的大坑,如果填平的話,土方工程量會非常大。為此,他們索性就構思把這個坑隨形就勢、隨高就低地設計成了一個鮮花谷。
為了讓園博園里的所有雨水不往外面滲,廉國釗說,他們就埋了很多管道,用以收集雨水。也就是說,在整個園博園里,雨水都要實現零排放,都要回到綠地里進行土壤改良。
由于北京園博園比較缺水,廉國釗說,他們決定運用精準灌溉這一科技手段。精準灌溉,就是用計算機來控制水量,什么樹木要“喝”多少水,都是通過計算機精算得來的。目前,他們已經在嘗試對園博園里不同的樹木,根據不同的水量需要進行灌溉。
可喜的是,園博會開園還不到一個月,生態優勢初步顯現,里面住進不少小動物。白天抬頭可見喜鵲搭窩,到了晚上可聽到青蛙和蟋蟀的二重唱。
“三新”打造主展館
主展館是園博園的三大建筑之一,是整個園區里的一個重要建筑。其主題為“生態、節能、環保、科技”。
據北京園博會主展館項目總工程師蘇詩略介紹,為了實現這個主題,他們參照的是國家綠色三級標準進行頂層設計,把一些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的系統應用到了主展館建設中。在項目提出的時候,他們就對綠色節能低碳、材料的應用、工藝的設計、系統的設計做了考慮,包括建筑維護結構和電器照明。
人們在主展館走廊上看到的照明系統,其功能就是把室外的光線引入室內。蘇詩略說,因為有些室內白天需要照明,所以就把光導系統應用在了這個項目上。還有給排水系統和對水資源的利用,他們都做到了充分挖掘節能潛力,為實現項目的建設目標奠定基礎。
根據主展館項目的實際情況,蘇詩略說,圍繞綠色照明、節能環保材料、冷熱源系統,還有雨洪利用,為了實現園林零排放以及項目本身也是零排放的目標,他們從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新能源、信息管理等諸多方面進行了細心的規劃。
比如,主展館里用的都是LED燈具,這樣可以節約20%的能源。此外,還建成了虹吸雨水的排水系統和飲用水的凈化系統。而在大門充電樁上運用的風光互補技術(風力發電技術),每年能提供10多萬千瓦的電,以供園博園區里所有的游園車和擺渡車充電用。
在主展館外墻上,安裝有一塊200多平方米大的LED顯示器,應用IP防護,散熱性能很好。據蘇詩略介紹,比起風機散熱來,LED顯示器在節能效果上能達到20%以上。
分布式能源系統,是蘇詩略向大家特別介紹的一種新技術。這種系統也叫做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技術,就是以天然氣為燃料進行發電,同時將發電排放的余熱回收,用于供暖或驅動空調制冷裝置。
蘇詩略說,白天用天然氣發電,可充分享受國家“削峰填谷”的政策。通過天然氣發電,可以回收余熱,而一般的發電技術,將有40%~60%的余熱回收不上來,這樣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費。
具體而言,分布式能源系統就是通過一種技術,把發電排發的余熱回收后,再供樓內冬天采暖、夏天制冷。蘇詩略說,通過這項技術,可以使能源利用率達到80%以上。進一步地說,這個好系統代表了環保節能低碳的方向,可提高能源的綜合利用率。
蘇詩略還給大家算了一筆賬:這套系統一年可以少用290萬千瓦時電,產生的經濟價值是一年可節省60萬元的電費和其他費用。節約了那么多電,對應地也就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少燒了2700多噸煤,有效地減少了大氣污染。
在綠色、生態、環保方面,北京園博園不但已經利用了大量科技成果,而且有些成果還處于實驗階段,正在一點一點地顯現效果,其目的就是通過園博園這個點、這個樣本效應,逐漸把成果經驗向全市推廣,最終把北京打造成一個綠色的北京、節約型的北京。
鏈接
北京園博園作為第九屆中國國際園林博覽會的舉辦地,位于北京西南部豐臺區境內永定河畔綠色生態發展帶一線,總面積267公頃,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臨永定河新右堤,西至鷹山公園,南起梅市口路,北至蓮石西路,依托永定河道,與盧溝古橋遙相呼應,歷史文化氛圍濃郁,地形多變,山水相依,頗具特色。
北京園博園體現了“一軸、兩點、三帶、五園”的空間布局。一軸即貫穿東西的園博軸;兩點即園林博物館與錦繡谷;三帶即三條從“中關村科技園豐臺園西區”延伸至園博園中的綠色景觀走廊;五園即不同特色的五大核心展區,分別是:傳統展園、現代展園、創意展園、生態展園和國際展園。
北京園博園是國內首座融多種科技手段于一體的中國園林博物館,集中展示了我國園林事業取得的新成就,是展示我國園林藝術全貌和發展的平臺。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邯鄲園博園清渠如許項目:礦渣山變身大花園
清渠如許是河北省第四屆(邯鄲)園博會精心打造的中水生態凈化示范區,位于園博園濕地保育區。7月23日,記者在狀如“梯田”的清渠如許山頂環廊上放眼望去,遠處的綠樹、花海、碧水映入眼簾【詳細】
河北省第二屆(秦皇島)園林博覽會開幕
7月16日,河北省第二屆(秦皇島)園林博覽會在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棲云山腳下剛剛落成的園博園開幕。建成的秦皇島園博園占地總面積2000畝,總投資18億元,是秦皇島歷史上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單項綠化工程。【詳細】
園林中陽光充足的地方和建筑陰影中的草坪
對于花園的道路來說,觀賞草可以構成令人喜悅的道路邊緣,但是,這樣的邊緣需要很精心的維護,否則景觀也許會不盡如人意。為了邊緣草坪的修剪,寬闊的草坪上可以用剪草機來修剪;這種方法尤其適合用于沿道路兩旁的緩坡地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