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與生態文明時代的新型文化現象和文化產業
2013-07-02 09:18:11 來源:國家林業局網站 瀏覽次數:
十、網絡文化
(一)網絡文化概述
廣義的網絡文化是指網絡時代的人類文化,它是人類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的延伸和多樣化的展現。有學者認為,網絡文化是指以網絡技術廣泛應用為主要標志的信息文化,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個要素。物質文化是指以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等構成的網絡環境;精神文化主要包括網絡內容及其影響下的人們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等,其范圍較為廣泛;制度文化包括與網絡有關的各種規章制度、組織方式等。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轉換,顯示出網絡文化的特殊規律。
狹義的網絡文化是指建立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以及網絡經濟基礎上的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是人們在互聯網這個特殊世界中,進行工作、學習、交往、溝通、休閑、娛樂等所形成的活動方式及其所反映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態等方面的總稱,包含人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知識結構、道德修養、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行為方式等方面。
網絡文化的特點:第一,網絡文化是集大成的文化。第二,網絡文化的參與性和包容性。第三,網絡文化的虛擬性。第四,網絡文化的草根性。
(二)網絡文化的大眾化
無論是從網民數量上看,還是從網絡文化內容本身的功能來看,網絡文化走向大眾化勢不可擋。網絡文化大眾化是相對于精英化而言的,表現為網絡文化由最初的少數精英人物所享有轉變為多數普通民眾所享有。眾所周知,網絡剛開始產生時是用來進行軍事研究的,其使用權只是屬于少數科研人員,所以其文化無法在普通民眾內得到廣泛傳播。商業機構介入網絡后,迅速地發揮出了其在實時通信、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其文化也隨之在普通民眾內廣泛地傳播開來。與傳統電視廣播、報刊雜志等媒介比較,網絡平臺具有很大的優越性,首先是自由的交互性,網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所關注的信息,并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和意見,信息發布方也可以及時的反饋,這種方式更加人性化。其次,平臺的開放性,互聯網只需網絡終端和入網許可,再加一根網線就可以連接互聯網,無論你身份的高低貴賤,學歷和學識怎么樣,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發表自己的意見,這一點是促進網絡文化大眾化不可忽視的要素。第三,超時空限制性,它使得網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自由的選擇瀏覽任何的網站。網絡平臺的這些優勢,使得網絡大眾化成為必然,網絡言論不再是精英文化一枝獨秀了,人們可以質疑,可以批評,可以支持自己所支持的言論。
(三)微博時代的到來
2011年7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在大部分娛樂類應用使用率有所下滑,商務類應用呈平緩上升的同時,微博用戶數量以高達208.9%的增幅,從2010年底的6311萬爆發增長到1.95億,成為用戶增長最快的互聯網應用模式。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簡稱,中國網民給它起了個昵稱“圍脖”。它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國的推特,截至2012年7月份,全球推特用戶已經超過5億人。2009年8月份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中國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博正式進入中文上網主流人群視野。據互聯網監測研究平臺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近日發布的《2012中國微博藍皮書》,我國微博用戶總量已經超過3億人。
微博的到來,滿足了人們把自己的所見所想,用不超過140個字的幾句話或一張照片,通過手機、IM軟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徑向微型博客發布消息與人分享的需求。此外,你還可以任意將自己感興趣的人添加為“關注”,只要發布了新的博文,彼此就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這逐漸形成網民網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這樣的行為習慣逐步上升為一種文化,在網絡文化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微博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關注和使用,與其本身的特點有很大關系:第一,微博門檻低,第二,信息即時性,第三,雙向互動性,第四,明顯效應。
在微博時代,每個人既是粉絲又是主角,每個人都在傳遞著信息,關注和關注之間就構筑了一個巨大的新型互聯網方式,這里有言論自由,有自由的生活方式,每個個體都成為其中的主角,這對人的行為思維方式,還是在個人交友、品牌營銷及文化傳播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
編輯:山水百合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