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搭接歷史與未來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對當代建筑創作的借鑒意義
古今中外,凡優秀的建筑作品都具有兩個鮮明的特色:一是它能展示歷史,即它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內涵給歷史的發展以清晰的脈絡;二是它能預示未來,即它的藝術形象和文化內涵給時代的前進以大膽的引領。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是70年代走進巴黎城的一座既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延承性,又具有前衛姿態的劃時代的建筑。那么多的人痛恨它或者喜愛它,足以證明它的影響力遠遠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建筑。
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
延續歷史:向哥特藝術致敬
從歷史的角度看,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潛在的內涵可以追溯到12-15世紀法國哥特建筑時期。哥特建筑是西方歷史上文化藝術中心首次轉移至法國而產生的“精妙絕倫的藝術珍品”,并以此向整個西方施加影響。因此,在法國人心中,“有了哥特藝術,法國精神才充分發揮出它的力量。”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的設計者皮亞諾與羅杰斯以高科技手段抽象地表達了對這種藝術傳統的延承。
法國哥特建筑與古代建筑的靜態承重系統相反,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也可以稱之為彈性的系統。由于這一系統的組成部分共同工作,發揮著多種作用,因此整個系統可以承受、調整、轉移建筑的荷載分布,從而減少建筑的下沉和變形。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從多個方面繼承了這一動態精神,設計者認為他們創造的是“一條船”,這不僅僅因為它的外立面上懸掛了一個個像大輪船上舷梯一樣的裝著自動扶梯的玻璃管道,更主要的是表達了他們的設計構思及追求。建筑的挑出部分用來布置各種機械、空調設備、管道和疏散樓梯,這些裝置及梁柱構件全部暴露在外。當裝置開始運作時,整個建筑看起來像一個啟動的機器。建筑內部的裝置及隔斷都是隨時可以調整、變動的,以滿足人們不斷變化的需要,使人們在其內外揮灑自如。
法國哥特建筑以輕靈的垂直線條統治著全身,其外表具有很強的向上升騰的動勢。建筑內部裸露著近似框架的結構,支柱之間由窗子占滿,支柱全由垂直線組成,條理井然。與此對應,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采用了鋼洐架梁柱結構,建筑物東西兩側的豎向線條突出, 使其具有向上生長的感覺。所有垂直方向的聯系都是沿著東西兩側布置,如西立面的交通管道以及東立面暴露在外面的各種管道、電梯和樓梯,增強了這種向上的動勢。建筑的主要材料鋼和玻璃,以及建筑物的組構內外翻轉的創作手法,賦予建筑一種輕盈感、透明感及動感。
法國哥特建筑是多彩的。如巴黎圣母院西立面上的雕像涂著各種鮮艷的顏色,而且將底子涂成金色作為襯托。不但教堂建筑如此,市民住宅及公共建筑色彩也極為豐富,體現了當時以工匠和小商人為主體的市民們對現實生活的熱愛。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采用的鮮亮顏色使其在周圍的文化環境中,與巴黎的歷史建筑產生對話。整個建筑的梁柱構件、各種管道及設備等全部暴露在外,然后用鮮艷的原色涂抹起來。電梯和樓梯涂紅色,空調機和暖氣管道涂藍色,電纜涂黃色,水管涂綠色,排氣管和梁柱構件都是灰色。看上去它像一個穿越時空而來的全副盔甲的未來戰士。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法國專家:蘇州園林很神奇
第三屆中法【詳細】
沿著默爾特河岸的法國小鎮拉翁萊塔普
在設計時仔細詢問某一特定地區的具體特點,不僅可以保護該地區的文化遺產,也能利用該文化遺產作為打造全新景觀的基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