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惕"生態旅游"潛藏"生態危機"
“一定要警惕有些地方以生態旅游之名,行破壞生態環境之實。”在日前舉行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上,專家學者呼吁,警惕當前生態旅游熱的背后潛藏著嚴重的生態危機,加強對生態旅游開發項目的監管,避免造成不可逆轉的“生態災難”。
近年來,各地生態旅游漸趨升溫,以生態旅游為名義的景區開發空前高漲,并成為一些地方招攬游客的“金字招牌”。
“盡管生態旅游潛力巨大,但生態旅游將和大眾旅游一樣產生破壞性。”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生態學家李文華說,目前,我國學界和業界對生態旅游的認知還處在發展初期,生態旅游的邊界也比較模糊,甚至在某些地方,只要有幾座山、幾片水,就想做生態旅游開發。
專家指出,生態旅游的初衷是借助保護區良好的生態環境,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同時以經濟效益鞏固和提高生態環境的質量,形成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但由于缺乏科學管理經驗和認識不足,生態旅游開發產生了一系列與其初衷背道而馳的后果。
據一項針對我國自然保護區旅游現狀的調查顯示,有20%的自然保護區由于旅游人數增加而被破壞,超過40%以上的自然保護區存在垃圾公害,超過10%的自然保護區出現資源退化,10%以上的保護區出現噪音和水污染。
李文華等與會專家呼吁,加快有關生態旅游的標準和認證體系建設,規范生態旅游開發保護。在法律制度方面,建立環境侵權損害賠償制度或生態資源開發擔保制度,扭轉開發后果由社會承擔的局面。
“生態旅游開發必須注意到開發容量,不能超過當地生態的承載力。”世界旅游組織專家委員會委員徐汎指出,生態旅游開發中,既要注重傳統的開發容量,如旅游接待極限、景區基礎設施、垃圾污染處理能力等,還要特別注重當地居民的“心理容量”,事實證明,在一些原生態旅游景區,隨著大量游客涌入,當地居民風俗文化已遭到破壞,當地居民出現了心理不適甚至反感。
與會專家警告,一些自然保護區的旅游開發將本來完整的生態區域逐漸分割,生態環境前所未有地遭到人工化改造,如興建賓館、停車場等,大面積的地表植被被破壞剔除,更為危險的是看不見的“威脅”,如游客涌入帶來新物種入侵,土壤有機層受到的嚴重沖擊后化學成分、生物因子發生變化等,這些將可能釀成生態危機。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休閑農業普遍存在的十個問題
休閑農業正在火速崛起,但在此過程中,難免造成發展過快、忘記質量、粗制濫造的問題。下文為您盤點農業旅游中游客最反感的點,這也是現在的休閑農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詳細】
民宿,從“旅游+”到“+旅游”
改革開放40年來,旅游已經成為了國家戰略的主軸,并且以跨界的形式重構著中國的轉型方式。旅游的跨界不僅僅是硬跨界,也是軟跨界,這種跨界超越了單純的國家語境,成為了世界文明的推動力量。如果說【詳細】
民宿撐起婺源旅游經濟新亮點
住徽派古宅、體驗民俗文化、感受鄉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