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費如何借力城市景觀?
未來城市競爭將是創意的角逐
路過深圳華僑城OCT-LOFT創意園的市民可以過一把“藝術癮”了。“倉”字的“口”字部位設計成飛機窗口,“裂”字的“刀”字部位劃出墻的裂縫,“跡”字的“口”字部位踩出了一個腳印,這些現實與字體巧妙結合的創作與居民有著很強的互動——這只是這座城市里數不清的創意風景線中的一個。“如果深圳這座城市沒有那么強的先鋒性,它的影響力會急劇下降。”
如何找到自身獨特的發展潛能和文化資產,進而激發文化消費的潛力,是每座城市的目標。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營造適合“創意”發展的城市環境。有業內專家指出:下一輪城市的競爭,不是自然資源、人力、物力的競爭,而是創意的角逐。
“創意城市是一種推動城市復興和重生的模式。它強調消費引導經濟、以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雙輪驅動經濟發展。它使城市從主要依賴自然資源的發展轉向著重開發人類主體資源,努力解放文化生產力,重塑城市形象。”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厲無畏曾如是表述。
城市文化地標既不是那些漂亮的“形象工程”,也不是絢麗的人造景觀,而是能夠記錄時代,反映城市個性,留存于人們記憶中,有生命、有靈魂的文化景觀。尤其對于那些沒有太多歷史遺跡的城市來說,富有創意的規劃設計和文化景觀能賦予城市新的繁華和美麗生態。
文化景觀山寨橫行的背后,正是城市建設文化創意的枯竭。早在2006年,國內就有183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化大都市”,約占全國城市總數的27%,這意味著平均4個城市就有一個把自己定位為“國際化大都市”。7年過去,城市建設“國際化接軌”之風不減,雷同山寨現象仍然嚴重。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徐宗威認為,城市“千篇一律”的根源是跟風攀比、管理薄弱、缺乏強制性管理措施。要改變這一現象就要加快城市規劃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盡快建立城市建設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強有力的管理措施。
也有學者指出,景觀建筑學在中國建筑界的缺席是城市建設同質化嚴重的重要原因。在包括建筑、農林在內的所有學科中,中國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碩士和“風景園林”本科專業目錄于1997年被全部取消,導致培養出只視建筑為造房子的蹩腳建筑師,忽略對城市文化與創意的思考。
專家認為,一個城市的文化品牌要享譽全國、走向世界,先決條件是對那些能夠體現城市特色的文化資源進行有效地挖掘、集聚、整合和利用。歷史加創意,城市處處都能成為文化地標。相反,一味地山寨模仿,不但導致重復建設,造成城市資產閑置和過剩,而且也割斷城市發展的文脈,失去城市發展的歷史底蘊。
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則表示,建設文化地標事關城市所有居民,因此決策程序要嚴格,要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文化景觀的選擇應該和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要考慮成本收益比,合理考慮成本以及后續經營問題。
編輯:zhao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