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致力成為植物科學引領者
十月,北方已到落葉滿地的時節,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卻依然春色盎然。
“華南植物園立足華南,致力于國家乃至全球的熱帶亞熱帶遷地植物的科學研究、物種保護和植物資源開發利用,通過5~10年的努力,在植物科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及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發展成為高水平研究機構和世界植物園的引領者之一。”華南植物園黨委書記、副主任任海在其辦公室中與記者分賓主坐定,直奔的主題就是華南植物園如何制定和實施中科院“一三五”發展規劃,具備了什么樣的基礎條件,進行過哪些努力,成效如何等。
抓住發展機遇確立自我定位
“華南植物園是大園、老所,有過輝煌的歷史和積淀,近年發展很快,究竟是如何使她重新煥發青春的?”針對記者的發問,任海一一敘來。
華南植物園自1929年成立以來,從單一的分類學科到以植物學、生態學為重點的綜合性研究機構,走過了漫長的路,在實施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中,華南植物園首先在學科布局、人才隊伍建設、部門設置、管理機制和考核體制改革等五個方面進行了調整,如人才隊伍建設方面,三年前華南植物園從美國引進了“千人計劃”領軍人才——區永祥;近年來華南植物園在海內外陸續引進了10位“百人計劃”人才;以及正、副研究員及博士等總共達110余人。
任何事業都是人做出來的,這些科技骨干的加盟是科技事業興旺發達的基礎。近年華南植物園還建立了海外客座科學家團隊,每個科研團隊都聘請有海外科學家任職。
2009年完成的中科院、廣東省、廣州市三方共建華南植物園工程,不僅開創了院地合作的先河,也改變了華南植物園區的面貌;在實現美麗植物園的同時,提升了科研裝備水平,凝聚了科研向心力,同時也為引進海內外人才創造了優良條件。
“在此過程中,華南植物園還先后開展了愛國奉獻、坐得住冷板凳做科研和包容互賞等方面的創新文化建設,特別是向中國植物學開拓者、已故中科院院士陳煥鏞和張肇騫等老所長的愛國奉獻、艱苦做科研的精神學習,使大家齊心發力為共同的目標奮斗。”任海如是介紹。
作為國立科研院所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任海指出,華南植物園在面向國家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的同時,要結合自身特點做工作。
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視察華南植物園時指出,華南植物園不僅要在基礎植物學與理論生態學的前沿領域取得原創性研究成果,更要在國家需求和國家生態安全等方面取得成效,還要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廣力度,及時將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眾多國家、省市領導也都對華南植物園寄予殷切期望,這就是我們需要背負的歷史使命。”任海說。
以科研促發展讓社會受益
針對記者“為研究所定位之后,華南植物園在三個突破、五個培育方向方面的進展如何”的發問,任海如數家珍。
華南植物園在戰略植物資源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進展顯著,其中“973”項目“果實采后衰老的生物學基礎及其調控機制”已啟動;“南方名特優水果保鮮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獲2012年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創新成果獎;“果實采后綠色防病保鮮關鍵技術的創制及應用”獲2013年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研究成果保鮮劑年產20萬噸,產值2億元,社會效益30億元);“一種易燃的果蔬煙劑型保鮮劑”獲2013年中國專利優秀獎。一系列科研成果都在進行快速轉化,服務地方的經濟發展。
據了解,華南植物園已保育植物13600余種,建成了擁有6000余種的種質庫,以華南經濟植物育種資源為核心;培育水稻、蘭花、水果、中藥材等新品種10多個,蘭花、檀香等實現產業化,專利轉讓后實現總產值2.56億元;“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和“鄉土植物在生態園林產業化中的應用”成果分別獲(或擬獲)2012年和2013年廣東省科技獎一等獎。
同時,華南植物園先后為普邦園林等五家上市公司提供技術支撐,并與多家園林公司開展產業化研究合作。五年來,華南植物園在科研、產業化、社會效益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績。其年合同額從以前100多萬元增長到現在的逾1000萬元。
上述這些成效都是在科研推動下取得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院地共建的結果。以其社會效益而言,如在園林綠化方面,正如任海說,珍稀鄉土植物園林化的研究成果產業化之后,其價格就會下降,普通老百姓就可以享受它們帶來的各種生態系統服務,全社會都會受益。
實施“一三五”創新無止境
華南植物園具有相當多的基礎和積累,但她沒有就此止步。在任海的口中,記者了解到,華南植物園幾代科學家薪火相傳,近年,研究員周國逸承擔的碳專項“中國森林生態系統固碳現狀、速率、機制和潛力研究”,基本摸清楚了中國森林固碳的現狀,將為我國進行國際氣候變化談判提供支撐。“千人計劃”領軍人才區永祥負責的國家轉基因重大專項課題和先導A專項課題建立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新一代平臺已取得較好進展。
華南植物園作為并列第一完成單位的《中國植物志》編研于200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長江后浪推前浪,任海向記者透露,由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牽頭的《遷地栽培植物志》編研已經在去年正式啟動,這項工作從植物志對我國野生植物的描述轉到對“家養”植物的研究,將為植物資源的產業化打下基礎。
如何保證“一三五”的進一步實施?任海說,華南植物園在人才引進方面加大力度,管理部門中層管理公開招聘,改善科研創新環境,還將進一步組建高水平國際化團隊1~2個,自主培育2~3個,在植物科學與恢復生態學上形成規模效應,以期作出更大的成績。
據悉,就物種保育方面,華南植物園的植物保育數量到2015年將達1.5萬種,2020年達到2萬種,進入世界前五。
華南植物園正在推進的“華南特色種質資源創新與基因發掘利用綜合研發平臺”將成為擁有良好源頭創新能力,管理高效,華南地區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的生物資源研究開發中心。同時華南植物園繼續推進“跨國界植物多樣性保護與全球生物資源發掘利用計劃”,逐步實施戰略植物資源的收集、引種與發掘,為“一三五”戰略實施保駕護航。
編輯:zhufei
相關閱讀
102歲十九大代表:曾建植物園和綠色文化碑林
6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出席黨的十九大代表63名。10月18日,他們與來自全國的2000多名代表一起,承載著8900多萬名黨員和450多萬個黨組織的重托,參加黨的十九大。【詳細】
秦嶺深處的國家級植物園
秦嶺,中國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