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城市文化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
2013-11-27 08:02:19 來源:惠州日報 瀏覽次數:
拓展文化遺產保護外延
一是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要素方面,從重視單一文化要素的保護,向同時重視由文化要素與自然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混合遺產”、“文化景觀”保護的方向發展。文化遺產的產生和發展與所處自然環境密不可分。我國自古以來崇尚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崇尚天人合一,形成文化與自然遺產相互交融的重要特性。過去文物保護,保護的是文化要素,現在的文化遺產保護倡導的是保護人與自然共同創造的文化景觀。過去,我們保護泰山,保護的是它的摩崖石刻﹔保護五臺山,保護的是它的宗教寺廟﹔保護廬山,保護的是它的近代別墅群﹔保護西湖,保護的是岳廟、靈隱寺古建筑。但是今天,泰山、廬山、峨眉山、嵩山、武夷山、五臺山,我們保護其整體的系統,這就是文化遺產保護和文物保護不同的氣魄。
二是在文化遺產的保護類型方面,從重視“靜態遺產”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動態遺產”和“活態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文化遺產并不意味著死氣沉沉或者靜止不變,它完全可能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和充滿生活氣息的。許多文化遺產仍然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充滿生機與活力。過去的文物保護,保護的是古墓、長城這些已經失去原來功能的古跡。但是文化遺產保護,還要保護那些動態的古跡,比如人們居住的村莊、村落,耕種的農田等等。比如山村古寨、民族村落,人們雖然居住在其中,但是今天都被列入了保護單位。還有龍井茶園、海南洋浦的古鹽田、河北一片棗樹林子都列入了保護單位。袁隆平院士聽說植物也能列入保護單位,就給國務院領導寫了一封信,問他做了37年雜交水稻的田能不能列入保護單位。后來,37年的試驗田和保存完整的農具都被列入了全國文化重點保護單位。
三是在文化遺產的保護空間尺度方面,從重視文化遺產“點”、“面”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大型文化遺產”和“線性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已經從單個文物點,或古建筑群、歷史文化街區、村鎮,擴大到空間范圍更加廣闊的 “大遺址群”、“文化線路”、“系列遺產”等。過去文物保護,是保護一橋一塔,后來擴大保護古建筑群,保護歷史文化村莊、歷史文化村鎮、歷史文化名城等,尺度逐漸放大。但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尺度更大,保護包括“文化線路”、“系列遺產”等。我國有很多文化線路,其中,18個省、直轄市,35個城市正在聯合進行大運河保護行動。還有連接著大半個地球97個國家的絲綢之路,連接云南、四川、西藏、貴州、重慶、甘肅和青海的茶馬古道等。
四是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時間尺度方面,從重視“古代文物”、“近代史跡”的保護,向同時重視“20世紀遺產”、“當代遺產”的保護方向發展。當前,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發生急劇變化,如不及時對現代文化遺存加以發掘和保護,我們很可能將在極短的時間內忘卻昨天的這段歷史。比如,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農民協會的牌子,現在博物館就保留了70多塊。然而人民公社也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想保存人民公社的記憶時候,全國上下只找到了兩塊人民公社的牌子。所以當代文化遺產消失得更快。
五是在文化遺產的保護性質方面,從重視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保護,向同時重視反映普通民眾生活方式的“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例如對“鄉土建筑”、“工業遺產”、“老字號遺產”的保護。這些過去被認為是普通的、大眾的而不被重視,但是它們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形式。過去文物保護,重視保護寺廟、宮廷建筑等紀念性建筑。但是文化遺產保護,還要重視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比如老百姓過去生活的房子、工作的場所、購物的環境、鄉土建筑、工業遺產、老字號遺產等,這些在過去是不被重視的,但是它們是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形式。我寫過一個提案,建議保護北京的首鋼原址,建成中國鋼鐵工業博物館。
六是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形態方面,從重視“物質要素”的文化遺產保護,向同時重視由“物質要素”與“非物質要素”結合而形成的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向發展。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分只是其文化的載體不同,二者所反映的文化元素是統一和不可分割的。因此,必然是相互融合,互為表里。今天,羌族的羌笛、黎族的黎錦、哈尼族的耕作技術、傣族的潑水節、漢族的過年習俗等等都列入了保護。
結語
為什麼要提出“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并不是認為現代化城市不應該重視城市功能,反而,城市必須不斷努力滿足全體市民的各種功能需求。但是,城市的發展不能僅僅關注經濟積累以及建設數量的增長,更要關注文化的發展。城市不僅具有功能,而且應該擁有文化。
為什麼要提出“從文物保護”走向“文化遺產保護”?并不是簡單的詞語轉換,而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從古物—文物—文化遺產,反映出人類認識由注重物質財富,向注重文化內涵、再向注重精神領域的不斷進步。與文物的概念相比,文化遺產的概念更為寬廣、更為綜合、更為深刻。
來到惠州的時間不長,但是印象很深刻。吃早飯的時候,看到窗外的風景,感慨良多。惠州西湖的美麗和惠州城市蓬勃發展的態勢,讓我覺得,惠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有可為。關鍵還是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文化內涵,將其融入市民生活之中,激發出人們對自己城市的自豪感,形成全社會的共識。總之,把現代化建設和祖先的文化創造有機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成功。
個人簡介
單霽翔,高級建筑師、注冊城市規劃師。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教授,獲工學博士學位。早在1980~1984年赴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從事關於歷史性城市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的研究工作。回國以后,歷任北京市規劃局副局長,北京市文物局局長,房山區區委書記,北京市規劃委員會主任,國家文物局局長。2012年1月,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為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長。被聘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3月,獲美國規劃協會 “規劃事業杰出人物獎”。出版專著《城市化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等十余部,發表百余篇學術論文。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