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鏡堂院士痛批中國城市建筑怪現象
●一是盲目迷信外國建筑,追求奇形怪狀與沖天高度
●一是不求甚解照搬傳統皮毛,粗制濫造一堆假古董
西方工業建筑范式席卷中國后,傳統建筑日漸式微:本土建筑話語權弱、地域文化缺失、缺乏文化自信,結果“千城一面”。民族建筑思想邊緣化背后,是中國人打開國門看世界的惶惑和不安。新時期下,中國傳統建筑如何傳承和突破?
近日,由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廣東科學中心、羊城晚報聯合主辦的大型系列科普講座“珠江科學大講堂”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作了題為《快速城鎮化下中華建筑的傳承與創新》的演講。何鏡堂痛批中國城市盲目崇拜國外建筑,追求奇形怪狀建筑、一味照搬傳統制造假古董。他說,中華建筑精神傳承更多在于內在精神,而不是外表符號。
中國城市如何避免批量生產千城一面
“我在多年的建筑創作實踐中總結出,要建設一個好的建筑,必須有好的創作思想和理念。”何鏡堂如是破題。
他一直致力于文化傳承和建筑創新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兩觀三性”的建筑創作理論:建筑要堅持“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筑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即跟地方環境、人文文化和時代流行的范式三者和諧統一。這些是從事建筑創作的一個基本點。
“兩觀三性”建筑創作理論要求設計者們用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建筑問題,將建筑恰到好處地融入到環境中,并為其做出一定貢獻;建筑應有利于城市的和諧發展、改善居民生活,具有前瞻性。
“建筑的地域性包含了環境、風土人情、氣候等因素,它是建筑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則決定建筑的內涵和品位,時代性體現建筑的精神和發展”。
但由于盲目追求建筑高度、與國外接軌,中國各個城市建設了大量雷同建筑,千城一面。不少人開玩笑說,蒙上一個人的眼睛把他放在任何一個中國城市,他都難以根據建筑分辨出身處何地。而城市建設的決策者們經常提出要建一座標志性建筑,要求50年不落后。怎樣才是標志性建筑?
何鏡堂說:“好的建筑,必然是創作地域、文化和時代和諧統一的建筑。”他認為,歐洲城市的特色是在整體的秩序機理,個性首先服從城市整體形象;中國古建筑形象也以整體效應來表達傳統的個性特色。而眼下許多中國城市設計卻丟掉整體性特征,去盲目追求個性。幾乎每一個建設項目,甲方都提出“標志性”的要求,設計者也片面認為只要標新立異,與眾不同,就是有個性,就是“標志性”。加上我們對城市設計的整體性缺乏深刻理解,如此種種,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別盲目崇拜洋師傅 別照搬制造假古董
“當前社會上存在兩種錯誤的城市和建筑建設傾向,大部分城市都有這樣毛病。”何鏡堂批判,首先是盲目崇拜及模仿國外的某些建筑師傅,一味追求形式奇怪與荒誕;其次是照搬傳統形式,制造假古董。
“流行并非經典;對傳統形式符號的模擬,也不等于傳承。”他在演講中說,中國的建筑設計必須融入世界發展中,吸收先進的設計思想,開拓設計思路,提升設計能力。“同時要立足本土,走扎根中國文化的創作道路,將創新和傳承結合”。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何鏡堂院士建筑設計展在威尼斯開展
2016年10月10日14時,“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何鏡堂:為激變的中國而設計”展覽在威尼斯建筑大學CA’TRON校區隆重開幕。 【詳細】
避免千城一面 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城市建筑
特色和個性是建筑品位、建筑水平的重要體現。不同風格的建筑形成城市的特色,代表城市的品質與形象。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城市建筑得到長足發展,但也存在一些認識與實踐誤區,“千城一面”就是一個突出問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