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黃金周對旅游有促進作用是"幻覺"
●數據對比:自1999年實施長假制度來,單就十一黃金周比較:
15年來游客人次增長9倍,旅游收入增長15倍。
●課題專家:對旅游有促進作用是“黃金周幻覺”。國內旅游收入的變動和黃金周的有無、多少無關。
要不要黃金周
我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長假制度,15年來,黃金周給中國人帶來了難得的休閑時光,也刺激了消費,促進了旅游等行業的發展。同時,交通擁堵、欺客宰客等現象的不時發生,也使得黃金周備受質疑。
全國假日辦于10月10日在人民網、新浪等網站發布了“關于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的調查問卷”,面向社會征集意見。調查問卷中,共涉及了6個問題,主要內容包括“你對現行放假安排是否滿意”、“長假是否需要保留”等。調查結果顯示,七到八成網友對于現行的法定節假日放假安排不滿意。很多網友建議,要保留十一黃金周,恢復五一黃金周,延長春節假期至10天。
11月27日,全國假日辦公布的三套法定節假日調休備選方案,在多家網站上公開征求意見。三個方案,相同點都是春節放假7天,區別主要在國慶假期和清明、端午等小長假是否調休。 截至12月2日,50%以上的網民選擇了保留十一黃金周的C方案,并再次表達了延長春節假期、保留十一黃金周、恢復五一黃金周的呼聲。
要不要黃金周?又成為公眾強烈關注、討論的熱點話題。
十一黃金周15年,游客人次增長9倍,旅游收入增長15倍
長假之所以被稱為黃金周,就是因為假期引發的消費熱潮,給吃、住、行、游、購、娛及眾多衍生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商業機會。每個黃金周后發布的統計數據,都展現了黃金周對促進消費的巨大功效。
長假制度實施伊始,就凸顯出對旅游業的促進作用。1999 年我國的第一個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有4000萬人次出游,旅游總花費達140 億元人民幣,7 天中的旅游消費相當于1998 年全年旅游總收入的5.9 %。而2013 年十一黃金周期間,全國共接待游客4.28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233億元。15年后的黃金周同1999的首個黃金周相比,全國接待游客人次增長了9倍,旅游收入增長了15倍。
中青旅(600138.SH)副總裁李京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黃金周期間是旅行社業務量最大的時間,春節、五一、十一,三個黃金周期間所創造的營業收入能占到中青旅全年營業收入的50%以上。
根據勁旅網的數據,截至2013年9月10日,我國旅游業中,共有30家公司在國內上市,總市值達到1500多億人民幣;有12家公司在香港上市,總市值達到500多億港幣;有6家公司在海外上市,總市值60多億美元。有業內人士認為,黃金周是中國旅游類公司迅猛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休閑農業普遍存在的十個問題
休閑農業正在火速崛起,但在此過程中,難免造成發展過快、忘記質量、粗制濫造的問題。下文為您盤點農業旅游中游客最反感的點,這也是現在的休閑農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可謂是一針見血。【詳細】
民宿,從“旅游+”到“+旅游”
改革開放40年來,旅游已經成為了國家戰略的主軸,并且以跨界的形式重構著中國的轉型方式。旅游的跨界不僅僅是硬跨界,也是軟跨界,這種跨界超越了單純的國家語境,成為了世界文明的推動力量。如果說【詳細】
民宿撐起婺源旅游經濟新亮點
住徽派古宅、體驗民俗文化、感受鄉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