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召政:在歷史文化的沃土上耕耘
熊召政的歷史文化散文,穿越了歷史的迷霧,尋找真正的文心……
茅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熊召政以長篇小說《張居正》名揚文壇,然而,他在散文創作方面也是成績斐然。在他新出版的散文集《千古風流》一書中,彰顯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行文大氣磅礴而又酣暢淋漓。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熊召政的歷史文化散文寫作就以文字硬朗、準確而優美成為文壇的一道風景,其中有著對家國、故土的深深眷戀。
《千古風流》收錄了熊召政在不同階段創作的歷史文化散文,分為“青山自在紅”、“自然的戀情”、“古橋上的中國”三大部分。不得不提的是,熊召政和張居正有著不解之緣。張居正是明朝萬歷年間的首輔,曾輔佐三位皇帝治理天下。有歷史學家認為,張居正是繼諸葛亮以來最有影響、最有智慧、最有才華、最體恤民情的大臣。然而,這位從湖北荊州農家走出的首輔,由于諸多原因竟被后人淡忘。一個偶然的機會,熊召政在得知張居正的歷史功績后,決定收集史料、研讀文獻潛心創作歷史長篇小說《張居正》。他這一寫,就是十年。
《千古風流》一書中,熊召政吐露了創作《張居正》的心路歷程。他在創作時,并沒料到會在社會上掀起一股“張居正熱”,他只是本著對歷史的敬意創作這部皇皇大著的。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他也歷經迷茫,最后,出色地向文壇交出了這部歷史題材力作。
熊召政憑《張居正》出名后,也逐漸地生發了“張居正情結”。在《謁張居正墓》一文中,他寫到自己把“張居正”捧熱之后,在一個下著小雨的冬日,和朋友前往江漢平原的荊州郊區拜謁張居正之墓。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張居正的墳墓依然和十年前一樣荒涼頹敗,墓碑上的字跡依舊模糊不清,墳墓的旁邊還增添了一個垃圾場!而當地人十之八九根本不清楚張居正就是這片土地上的驕傲!這讓他無比感嘆當代人對本土歷史文化的冷漠。我認為這種冷漠背后潛藏著一種巨大的文化危機。當人們遺忘本土歷史之時,也是文化傳統斷流之際。
很多歷史風物我們似乎司空見慣,但真正咀嚼起來,可能都是一知半解。在本書的第三部分中,熊召政通過對橋的歷史的研究與考察,試圖尋覓中國歷史文化的“鑰匙”。如《風雨趙州橋》、《瀘縣龍腦橋》、《紹興古橋》等篇章,都顯示出了他對中國歷史上那些無名匠人的尊重??上е袊幕分?,都是詩畫大家、風流才子的名字,卻看不到對能工巧匠只言片語的介紹,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遺憾。而西方,每一棟建筑、每一座橋梁,都刻下了優秀匠人的名字?!稙o縣龍腦橋》一文的結尾讓人深思:“走在瀘縣大大小小的龍橋上,我們懷念那些已經遠去的無名的石雕工匠,他們在偏僻的鄉村創造了偉大的藝術,他們是真正的龍的傳人,因為他們,石頭產生了靈性,藝術澆灌了歷史。”
讀《千古風流》,越發覺得熊召政的歷史文化散文絕非簡單的累積史料,而是力求穿越歷史的迷霧,尋找真正的文心?!肚Ч棚L流》中的每篇散文,都展示了語言優美而不華麗、意境富有詩意而不玄秘的大美。由此可見,其文學創作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在充分借鑒古人的智慧后形成了獨特的文學氣場。
編輯:zhaojun
相關閱讀
文化遺產要走出“重創收輕保護”怪圈
繼湖北神農架今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之后,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0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這當然是一個令國人自豪的喜訊。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地方,特別是一些著名景區,在申遺成功后,走進了“重創收輕保護”的怪圈。【詳細】
借改革動力 促古鎮發展
河南登封市告成鎮歷史文化悠久,但發展落后,現政府組織實施三大發展戰略,力求實現古鎮跨越式發展。【詳細】
歷史文化的載體 城市建設中的“桃花源”
當城市中出現院子時,這樣的居所備受追捧。而城市中別墅成為院子最常見的所在,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院墅”。院墅的存在填補了人們對院落生活的憧憬。【詳細】
漢長安城遺址:傳承歷史文化根脈凝練西安城市精神
這是一座曾被當作國都沿用了數百年的城池,作為皇城它見證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的黃金時代?!拔木爸巍薄翱箵粜倥薄皾h武盛世”“昭宣中興”……這里是漢長安城遺址,是漢武帝揮斥方遒的指揮中樞,是張騫打通絲綢之路的起點,更是西安恢宏大氣城市精神的根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