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鄉愁變鄉痛——城鎮化淪為拆舊立新反思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以人為本,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提高城鎮人口素質和居民生活質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自愿、分類、有序,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制定具體辦法,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
“城鎮化不是去鄉村化,也不是要消滅農村。如果農村文明消失了,那么城鎮化將是單調的。”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近日表示,要加快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改善水、電、路、氣、房,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搞好居住環境的綠化與美化。要搞好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著方便生產和生活的原則,合理調整村莊布局。“避免農民房子十年推倒重蓋一輪。”
專家認為,要化解“小城鎮留不住人,大城市人滿為患”,必須以產城融合為基礎,注重城鎮產業經濟的培育,增強鄉村地區自我“造血”功能。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和農村合理分工、特色突出、功能互補的產業發展格局。
“一些特色鮮明卻又規模不大的小城鎮,應當改變以GDP為導向的、一味做大做強的發展觀,‘滿天星辰’的小城鎮也是新型城鎮化。”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說。
寧留空白不留遺憾,青山綠水才是最美的“鄉愁”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這是詩人余光中筆下的“鄉愁”。
但如今現實卻是,在狹隘的發展觀下,一些農村早已被破壞得面目全非:污染“上山下鄉”,河流“魚肚翻白”,土壤“中毒日深”……這些“后遺癥”正加速爆發。
2009年,陜西鳳翔多個村莊因血鉛污染事件整體搬遷;2013年,湖北潛江經濟開發區污染,村民不堪污水廢氣污染醞釀搬遷……生命、健康和環境的警鐘一次次敲響。
“青山綠水才是美麗家園,千瘡百孔的村莊、污水橫流的縣鄉怎能喚起人們的鄉愁?”建筑學家吳良鏞說。
水泥森林林立、大廈鱗次櫛比、“堵城”“霧都”接連出現……一些大城市也已不堪重負。統計顯示,全國650多個城市中,有近400個缺水。北京人均水資源量已從300立方米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僅為國際公認的缺水警戒線的十分之一。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要求,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保留給城市居民,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高度重視生態安全,擴大森林、湖泊、濕地等綠色生態空間比重,增強水源涵養能力和環境容量;不斷改善環境質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開發強度。
“寧留空白,不留遺憾。”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總工程師王金南對記者說,“世界上最美的城市都是依山而建、依水而建,我們的一些地方削山造城,即便是實現了高度城鎮化,環境被破壞掉了又有什么意義?”
他說,生態環境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宜居的尺度,也是衡量居民生活質量的尺度。今后的城市建設,要回到以人為本的本質上去。對于造新城,要從規劃角度重新審視,避免破壞生態;舊城改造,也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將湖泊、綠地等生態系統保留下來。
“城鎮建設的目的不是要把城市的形態照抄照搬到農村,而是要在統籌城鄉發展進程中發揮城市和鄉村的各自優勢和積極性,提高生態綠化面積、提高城鎮宜居程度,實現城市和鄉村的共贏互補。”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說。
編輯:zhimin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