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世界級大都市如何規劃城市
倫敦從大倫敦到智能城市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在籌備2012年倫敦奧運會時,倫敦將75%的投資用于倫敦東部地區的重建,其中最大部分是公共設施方面的投入,希望將這塊被稱為“城市傷疤”的地區改造成倫敦一塊新興的商業區。
在倫敦奧運結束后1年多的時間里,這一計劃仍在實施,人們已經可以看到,在奧運經濟的拉動下,新東區的雛形已經建成。
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倫敦,是從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的。1666年一場蔓延倫敦80%城區的大火,幾乎將這座古老城市夷為平地。這場大火也給了倫敦城一個整體規劃重建的機會。
為緩解城市壓力,倫敦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實行了“大倫敦規劃”,即將城市工業區和居住區分離,采用綠化帶將倫敦及周邊地區規劃為4個同心圓形式的“核心城市-衛星城鎮”地區,將市區人口向郊區遷移,使得城市人口整體密度下降。
倫敦城市建設法規相當嚴格,城市建設以將失去原有功能的老建筑重新裝修、改造室內來適應現代化居住和商業擴張的需要為主,盡量不建設高樓以避免破壞城市歷史風貌。
如今,英國政府計劃將倫敦打造成世界“數字之都”,其中之一就是構建智能交通體系。倫敦在原有城市公共交通網基礎上進行了數字化改造,成為全球最早采取智能交通體系的城市。
倫敦每輛火車都使用全球定位系統,交通控制中心掌握每輛車的位置。站臺上的乘客隨時可以在顯示牌上了解下一趟車的抵達時間和終點站;站臺上的傳感器將等候的乘客數提供給控制中心,調度人員便可以靈活機動地控制車次和出車的間隔。
東京軌道交通撐起“多中心”
與倫敦的綠化帶隔離出的“核心城市-衛星城鎮”模式不同,日本政府在規劃東京都市圈時,表達了一種希望將經濟發展從過分擁擠的核心地區分散到該區域外部邊緣的理念。這種理念被日本人稱作“多中心”都市構造。日本政府相信,這種“多中心”城市發展結構,可以緩解大城市的頑疾——交通擁堵、環境問題和住宅問題。
日本政府自上世紀50年代起,圍繞著“多中心”城市規劃,先后制定了5次東京都市圈結構規劃建設 ,即在整個都市地區促進大量的、多樣的副中心和衛星城的發展。但無論怎樣調整,軌道交通建設始終是日本“多中心”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正是這樣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撐起了東京都市圈“多中心”的城市規劃結構。
與美國大都市依靠小汽車交通的發展模式不同,東京的空間發展模式是以發達的公共大交通為基礎的。公共大交通體系是由廣域干線道路網和鐵軌道網以及各種汽車、地鐵、輕軌等交通工具構成的軌道交通網絡。
東京都市圈絕大部分的客運依賴軌道交通。根據東京都都市整備局的數據,東京都市圈每天上班上學的人中,乘坐軌道交通的乘客占到86% ,在高峰時段,這一比例更是高達91%,居全球首位。
此外,東京的多中心體制有效地將大都市的功能轉移到各個副中心。這些副中心分擔了大都市的功能,減輕了中心城的壓力。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北京首發森林體驗指數
很多森林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因風速、濕度、負氧離子濃度等的不同,游憩的感受相差很大。到底哪片森林更適合您的出游需求呢?昨天,北京首次上線森林體驗指數,為市民走進自然踏青賞花提供參考【詳細】
“十四五”期間 四川力爭建成200個體育公園
通過重點推動體育公園建設、綠道建設等場地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城市金角銀邊建設便民利民的場地設施等手段,扎實推進健身場地設施補短板工作,完善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15分鐘健身圈需求【詳細】
河北定州加快創建國家園林城市
定州把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籌辦河北省第七屆(定州)園林博覽會兩項工作做為彰顯特色、打造品牌的重要路徑,做為提升文化、惠及民生的重要載體,圍繞城市框架拉伸、文旅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提升、新興產業布局做文章【詳細】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