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一場關乎保護、安置、規劃、建設的探索

得到有效保護和展示的丹鳳門遺址。
一開始,藍圖畫得再華麗,也沒人知道大明宮遺址保護及周邊改造工程會呈現怎樣的未知格局。
這是遺產保護、民生安置、城市規劃、景區建設綜合在一起的全面探索的過程。
無論是執行體制上,還是大遺址保護的規模上,在全國都絕無僅有。
縮影
炕底寨村民何老三的夢想終于照進現實
2006年年底,西安曲江炕底寨村村民何老三還在為兒子未來的婚事發愁,以搬媒碳為生的他最大的指望,就是兩三年后兒子大婚之時,可以給新婚夫婦張羅一套兩居室。
一年后,夢想照進現實。
2007年10月,西安市委市政府決定啟動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工程,大明宮遺址及周邊19.16平方公里的城市區域的系統保護工程也隨之啟動。
何老三有望與炕底寨村其他村民一樣分配到安置房,心口一塊石頭落地。
有人說,這是純粹的民生工程。也有人認為,這純粹只是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緣由何在?為什么西安市委市政府會在這個時刻啟動這樣一個漫長而浩瀚的工程?
歷史
處于城市核心的遺址區域曾像一塊觸目驚心的瘡疤
鏡頭還得繼續停留在2007年前后。
事實上,如何改造棚戶區跟如何進行大明宮遺址文物保護一樣,都是西安歷屆政府的棘手問題。當時,一個重要的關于西安城市發展的時代背景必須得到關注:政府決策促使西安城市中心北移,需要大刀闊斧的西安市城中村和棚戶區的改造被真正提上了日程。全西安大概有350萬平方米的棚戶區,其中大明宮遺址區及周邊占了200多萬平方米,將近60%。
大明宮遺址棚戶區的形成,是歷史遺留問題。西安當地人,都知道“道北”。這里有點像北京的龍須溝,特指西安1934年隴海鐵路開通之后,鐵路以北,即在西安城老城墻的北邊,唐代大明宮的遺址。因為它是皇家宮殿的廢墟遺址,所以這個地方很少住人。再加上當時做皇家建筑的時候,用的是高臺,且有很多白灰土,根本種不了多少莊稼。
抗日戰爭爆發以后。1942年,大批的河南人逃荒而來,就聚居在鐵道以北、大明宮遺址周邊,大概將近有10平方公里。在西安人眼里,河南話是“道北”的官方語言,那里小偷、吸毒犯居多,還是西安特大槍擊案的發生地。解放前作為黃河決口難民聚居地,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一致的被動保護,長期以來難以得到改造和發展,整個地區落后西安其他地區發展10-20年:一家人“蝸居”在二三十平米的“房間”,幾十家共用一個水龍頭、一個公廁的現象司空見慣;全地區500多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一半以上是臨時性建筑。由于年代久遠,缺少統一排水、排污等配套設施,這里的房屋大都低矮潮濕、甚至透風漏雨;遺址周邊地區建筑物密集,水、電、氣等基礎設施不完備,路網密度低、道路連通性差。
從空中看下去,處于城市核心的遺址區域更像一塊觸目驚心的瘡疤。隨著城市的發展,遺址區居民生產生活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