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雙年展中國館:用西方之形構建東方之意
用西方之形構建東方之意
庫哈斯為國家館確定的主題是“1914-2014:吸收現代性”。姜珺認為,與大主題“基本法則”對“不變”的強調相比,國家館主題強調的更多是“變”。而在這一百年中,西方現代建筑革命對中國的沖擊大都只停留在形態上,而有沒有可能舍棄中國的“形”,依然可以構建中國的“意”,用極簡的、去形的,甚至是功能主義的方式來構建中國建筑的格局?有沒有可能用包豪斯的語言構建一個中國園林?
中國館此次選取了多相、都市實踐和OPEN建筑三組建筑師團隊,用三種材料構造方式來合作搭建一個整體。“一是美國人在上世紀20年代發明的一套標準化的輕鋼框架體系,在過去一百年間,通過美國、歐洲、日本、中國臺灣傳到中國大陸,一個全球化的一百年,用它作為結構搭建‘宅’;二是一種作為分隔的繃帶體系,原本用于服裝上的松緊帶,在進行防火處理后承擔墻體作用,但又由于它的彈性使‘穿墻而過’成為可能,從而可能在一個看似承重墻體系的空間中創造了自由平面;三是一種用再生板構成的‘地板-家具’體系,這是一種將飲料鋁塑包裝盒回收處理后制成的回收板材,遠看像一個刨花板,近看全都是碎片化的中文包裝信息,這些板材被制成若干種不同尺寸與高度的模數化家具,我們把它叫作‘凳板’,既是地板,又是家具,又能通過疊石堆山成為人造景觀。”三套非常現代的體系相互包容,沒有人能夠聲稱這個多重宅院出自具體哪一位建筑師之手。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通力合作,在過去的雙年展中也是史無前例的;而在姜珺看來,這種通過相互磨合而達成統一的方式本身,也是具有“大一統”傳統的中國文明的特色之一。
“格局和空間是不變的,但是內容是會變化的。”話題還是回到變與不變的辯證之中。中國館的團隊設計了一種A5大小的打孔卡片,上面記載了研究者從這一百年(國家館的主題為“1914-2014”)挑選出來的案例。五百余種案例卡,每種印數超過千張,以“堆山”的方式,鋪陳在室內起伏的“凳板體系”之上,參觀者可免費索取。而參觀者對案例卡的興趣差異將導致案例卡數量不斷變化,其堆起的高度也不斷變化。這個堆山的過程也是“山外山”的“分形聚落”的概念。隨著展覽時間的推移、活動主題的變化,這些可移動文獻不斷減少、補充、更換,這個“移山”的過程也昭示著空間格局中永恒的變動和生生不息的循環。
據悉,整個策展團隊對空間的設計部分已基本完成。與往屆中國館策展相比,姜珺希望本屆中國館能夠通過尋求贊助而不是參展人自己掏錢的方式杜絕“有錢才能參展”的弊端,但在海外辦展不斷超支的成本和國內有限的贊助,令他頗為頭痛。“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吧,往往山窮水盡才會柳暗花明,總會有不期而遇的幸運。”姜珺顯得很坦然。距離第十四屆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還有兩個月的時間,500多個案例如何梳理和總結,開幕式的論壇以何話題開場,這個團隊面對的任務,還有很多。
“將西方的元素融入中國的格局,或者說重現變證叢生的現代化歷程背后不變的傳統意象,也可以被視為是另一種山外山。也許是一個房子背后的另一個房子,也可以是中國館背后的意大利館,重巒疊嶂、隔山相望,最重要的還是相互理解,相互補給,這是我們通過這個館想要表達的含義。”姜珺這樣說道。
中國館內有一扇窗戶,在此參展建筑師將凳板堆到了窗臺高度,以至于窗臺成為了瞭望遠景的陽臺。窗戶面對的是一座意大利教堂,打開軍械庫的窗,借了一方意大利的景,用的卻是中國的視野,這大約是對“山外山”最好的闡釋。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