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建筑概述
生態建筑簡稱ECO,ECO是Eco-build的縮寫,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當今世界,人口劇增,資源銳減,生態失衡,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類生存和發展與全球的環境問題愈演愈烈,生態危機幾乎到了一觸即發的程度。在嚴峻的現實面前,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評判我們現時正奉為信條的城市發展觀和價值系統。
為了建筑、城市、景觀環境的“可持續”,建筑學、城市規劃學、景觀建筑學學科開始了可持續人類聚居環境建設的思考。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人類本身是自然系統的一部分,它與其支撐的環境休戚相關。在城市發展和建設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生態問題,并將其置于與經濟和社會發展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同時,還要進一步高瞻遠矚,通盤考慮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即我們今天的發展應該是“滿足當前的需要又不削弱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能力的發展”。這就是1992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里約熱內盧宣言”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內涵,它是人類社會的共同選擇,也是我們一切行為的準則。建筑及其建成環境在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符合可持續發展原理的設計需要對資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對健康的影響、對材料的選擇等方面進行綜合思考,從而使其滿足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要求。近幾年提出的生態建筑及生態城市的建設理論,就是以自然生態原則為依據,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為人類塑造一個最為舒適合理且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的理論。生態建筑是21世紀建筑設計發展的方向。
生態建筑所包含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觀,地域與本土觀,回歸自然觀等等,都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理論建構部分,也是環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建筑其實也是綠色建筑,生態技術手段也屬于綠色技術的范疇。
隨著更多的房地產項目把綠色、生態、節能等概念當做營銷炒作甚至是獲取暴利的工具時,當生態建筑、社區、小鎮、生態城等如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地涌現時,概念營銷大于建筑本身、甚至魚龍混雜的情況便開始出現。雖然如此,也要嚴格對生態建筑進行指標量化,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系統程序和管理考核辦法。以防止個別開發企業借用生態建筑的名詞愚弄廣大消費者的的行為發生。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Aedas主席紀達夫對未來建筑環境的理解
Aedas主席紀達夫一直致力于“城市樞紐“或大型城市內高密集本地化區域的研究,推崇密集型、高度連接的現代化城市規劃。近日,他與AR建筑中國記者分享了他對未來建筑環境的理解,而他的設計靈感源泉,竟源于他的家鄉威爾士。【詳細】
香港“生態建筑”摩天大樓建筑設計方案公布
英國工作室Weston Williamson公布了三棟彼此連接一起的香港摩天樓方案,其位于新的高鐵線的上方。項目場地在維多利亞港,建筑師對這棟高層綜合體的構想為一簇高達440m的高塔排列在景觀廣場上。【詳細】
竹結構的生態建筑也是一種美
這是完全由竹子和繩索的結構體系。安裝完全模塊化,生態化,沒有任何釘子或螺絲釘,使用的所有材料均100%可回收,以便于各個方向展開研究。在BJDW,游客將植物編成籃子被連接到展館。【詳細】
美國綠色建筑(一):美國國家再生能源實驗室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上世紀60年代,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個詞語在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拉里的研究中,得到完美結合,合并為“生態建筑(綠色建筑)”(Arology)的新理念。【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