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生態文明 創造中國社會綠色轉型之路
黨的十八大對建設生態文明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要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生態文明建設提速,林業既迎來了廣闊的發展機遇,也擔負著前所未有的歷史重任。
2013年9月,國家林業局印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明確了林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宏偉目標,構筑堅實的生態安全體系、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切實擔當起生態文明建設賦予林業的歷史使命。
今年1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錫林郭勒考察時指出,要積極探索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林業該如何跟進和發力?
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托起業態
去年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多次被霧霾籠罩,京津冀污染最為嚴重。霧霾鎖國,天藍、地綠、水清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奢侈品。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也付出了沉重代價——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惡化。無論是自然資源還是生態環境,都已成為約束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實現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更加重視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盲目的、以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人們對生態平衡、環境健康的呼聲日益高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轉型的緊迫性。
今年4月1日起,黑龍江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全面停止。作為全國重點林區和森林工業基地,這里告別了木材生產時代,走上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的道路。招商引資、自主創業、工人分流轉崗——大興安嶺前哨林場場長宋秋年對轉型之路頗有信心:“場里帶領職工發展自營經濟和林下經濟,我們將開發5萬畝野生藍莓資源,項目建成后,預計年可創產值150余萬元,吸納林場職工20名,實現職工人均增收1.5萬元。”
這是生態文明建設下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生態文明建設,促使各地謀求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方式,為林區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提供了可能。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正確的轉變之路雖然充滿未知的考驗,但長遠可持續的健康發展才是經濟建設的目標。
凝聚社會力量,建立體制保障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中明確,要著力構建維護生態安全的制度體系,完善生態安全法制體系,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作為一種新興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更強調生態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因此,需要有一套政策及體制的設計。
2013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財政部和國家林業局開展了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提出到2015年,試點市、縣林草覆蓋率達到50%以上,萬元GDP能耗低于本省區平均水平。在這個過程中,國家現有政策對其適當傾斜:試點市、縣內符合條件的生態公益林,根據公益林區劃界定有關規定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試點市、縣均衡性轉移支付支持力度。各省(區、市)在分解國家生態建設工程投資時,同等條件下優先安排試點市、縣建設任務。
2月15日,天津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天津市生態用地保護紅線劃定方案》,對山、河、湖、濕地、公園、林帶等實施永久性保護;3月27日,湖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關于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的決定》,從法律層面對綠色發展進行總體規劃和制度設計。
除了法律的剛性約束,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還有諸多選項:納入政績考核體系,使之成為發展的評價導向和自覺追求;健全完善綠色發展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從源頭上和結果上進行管控和堵漏;建設綠色城鎮,推行綠色消費,從社會風尚上推崇綠色新風。
每年春天,義務植樹運動在全國各地蓬勃開展。
類似的社會生態活動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出口。生態文明要融入社會建設,就需要落到實處,充分調動社會力量,提高全社會對生態文明的認知程度、參與熱情。
發展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
在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3年年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美麗中國夢離不開生態文明的締造,而完善的林業生態體系,則可為建設生態文明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的生態價值觀,為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生態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森林是人類文明的發源地,孕育了燦爛悠久、豐富多樣的生態文化,如森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濕地文化、野生動物文化、生態旅游文化等,這些文化集中反映了人類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共同價值觀。
大力發展生態文化,可以引導全社會了解生態知識,認識自然規律,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的價值觀,只有從更深的思想文化層面解決問題,讓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才能從根本上消除生態危機,才能建設好生態文明。
“我認為,我們國家的文化要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宗旨,進行提升、改造以及升華。擺脫片面追求物質享受、‘好生活等于多消耗’的落后觀念,提倡綠色環保的生活態度,在生活上比較健康、物質上比較有節制,也就是簡約但是并不簡單的生活。”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人文學院院長嚴耕說,“與此同時,我不認為,這樣一種簡約的生活,會成為經濟發展的障礙,相反的,人們價值觀的改變能為經濟轉型提供新的有效購買力。”
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這是一條新路,是整個社會發展的綠色轉型,每一步都是創造的過程。
在這個轉變創新的道路上,中國林業必須站在國家目標和發展戰略的高度,把關注森林、植樹造林、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作為一項長期的任務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大力弘揚生態文化,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理念;大力倡導綠色生活,努力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創建綠色家園,共同建設生態文明,讓人們真正生活在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美好環境之中。
編輯:guanshan
相關閱讀
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生態文化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同志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詳細】
生態文明建設應重視發揮碳匯作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內容,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事關“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詳細】
“生態文明大考”提升深圳綠色競爭力
因為受到污染,深圳灣曾飽受市民詬病。經過下大氣力治理,如今這里碧波重現,一度消失的黑臉琵鷺也回歸棲息,這片美麗的灣區成為深受市民游客喜愛的休閑健身之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