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標準化衛星城是解決中國大城市病的良方
2014-05-14 08:45:00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
當然有人問,中國那么大,怎么可能有同樣的政策。其實完全可以把政策分到省里面,省再分到市里面,每個市的規模就差不多相當于新加坡了,然后再讓他們去處理公共住宅問題。新加坡過去是有農民的,但現在都沒有了,因為在新加坡,市民和農民住在一起,在15、6年之內就實現城市化了。城鎮化需要一個具體的政策,要中央從省一級一步一步分下去,城市的問題還是要由每個城市來解決。
記者:您提到新加坡過去也存在農民城鎮化的進程,那么中國幾億農民的城鎮化過程中,您認為政府規劃應該注意哪些地方?
劉太格:中國一定會走發達國家的道路,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率在80%到90%,現在中國是50%多,所以中國的一線城市,不應只為目前的人口來規劃,應多預留空間給未來的外來人口。不過,與此同時,應保留一些城鎮。比方說中國未來城市化率能達到75%,那么我認為其中10%應留在鎮里面。因為中國歷史這么豐富,很多好東西都在大小城鎮里面,不要把它破壞掉。
我祖父的老家在福建,最近在看老照片,真是美得不得了!我不希望中國的城市都變成超大城市。我覺得這個“鎮”的概念提得很好,就是說我們除了解決城市的問題,也應該把中小城鎮盡量保護好。因為中國跟歐洲一樣,都擁有悠久的歷史。中國很多中小型城鎮,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只要解決好城鎮的基礎設施、交通等問題,選擇若干個有特色的城鎮進行保護,中國的小城鎮有潛力發展為歐洲那種精致的古鎮。
另外,規劃最后是要搞硬件,可是硬件的背后,需要軟件思維。要考慮社會學問題、經濟學問題、交通問題等等。所以我們在考慮硬件規劃的時候,還要考慮硬件規劃出來以后會給軟件帶來什么影響。這個是中國城市規劃需要注意的問題。
記者:我們還有一個擔憂是城鎮化成功后,將會多出大量不再務農的農民,他們將依賴什么資源生存發展?
劉太格:中國的老鎮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一定的文化價值。地方有地方藝術,比如說有盆雕藝術、老建筑等等,這種旅游資源能轉化成經濟來源。把農業做成工業化,這個可能性也相當多。所以不要拿問題來當借口,把這個問題推掉。
討論的目的在于找答案。很多人來學習新加坡經驗之后認為兩國國情不一樣,難以實現。我認為基本的原則是到各地都可以實行的。問題是你有沒有決心來克服行政上的障礙,把它做好,有沒有理解新加坡經驗的內涵優勢。所以我們要把重點從問問題轉移到找答案上,這個也是很關鍵的。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