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規劃騰出風走廊 驅霧霾需要幾十年
城市大氣中的污染顆粒本可隨風而散,但越建越高的樓房,卻把污染牢牢“鎖”在了上空。上海、杭州、南京、武漢等地另辟“風”徑,提出了“引風吹霾”的方式,即在城市規劃中騰出通風的“風走廊”,借由“穿堂風”來吹散霧霾。
這樣人工“引風”的方式靠譜嗎?“穿堂風”真的可以吹走霧霾嗎?
南京布局6條通風走廊
今年年初,《南京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向社會公布,其中首次提出“清潔空氣廊道”的概念,并明確給出“時間表”:在2014年底前劃定城市“清潔空氣廊道”,以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城市和區域空間格局;在2017年底前,“清潔空氣廊道”內排放廢氣的企業將全面退出。
據了解,在計劃中,南京布局了6條生態通風走廊。目前,大部分生態通風走廊已基本形成,正在發揮作用。但個別生態通風走廊還需進一步加強建設。而“清潔空氣廊道”要與南京生態紅線的劃定聯系起來,涉及到工業布局調整,牽扯到一些利益主體博弈,需要多部門協同、企業配合,共同推動,不可能一蹴而就。
城市“走廊”早有先例
打造類似南京這樣的“清潔空氣廊道”,實際上在國內已有不少先例,如上海夏天多刮東南風,秋天多是西北風,所以,上海在規劃建設浦東新區時,特意留出了“風走廊”,即世紀大道;武漢市去年在國內率先啟動《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的編制工作,利用氣候數據、地理地貌信息、規劃和土地利用信息等,對武漢市風道基礎條件進行定量分析,建立武漢市風道評價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武漢市風道總體布局初步設想。“在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有意識地營造出‘風走廊’或是‘空氣走廊’,可以緩解霧霾天氣的發生,減少熱島效應的產生。”多位環保專家表示,這些生態通風走廊就像城市的一個個大“出氣孔”,可確保郊外的涼爽空氣吹進來,把主城的熱空氣置換出去。
要有執行到底的決心
南京市氣象臺副臺長姜有山說,其實,南京本身就有一條天然的“風走廊”,即長江。但是,由于長江周邊的高層建筑阻隔,使得這條“風走廊”不能被充分利用。
姜有山認為,治霾的關鍵是減少大氣中的污染物,風的因素只是其中一方面,并不能徹底解決霧霾的問題。“在城市規劃中,原本就有‘生態走廊’、‘綠廊’的概念,目的就是加強通風空氣交換。”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董衛教授說,這個概念是從國外學習過來的,比如莫斯科、倫敦的城市規劃中非常重視綠廊、綠帶的布局。“提出概念就要執行到底。”董衛說,目前,國內一些城市,比如北京、南京都在規劃制定時考慮風廊,但最后規劃實施又成了另外一回事,都被建筑蠶食掉了。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建筑師崔愷說,目前“造城熱”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升溫,但多數城市在規劃時并未考量霧霾的影響因素。現在,各地都在談節能環保,但一些決策者更關注節能產業的發展,看重的是有表現性的節能材料生產,卻并不太重視少花錢降能耗的設計方式。但事實上,設計“風廊”的目的,是將綠色帶進城市,讓城市與自然不要隔離,建筑也要通過自然采光、采風,這一切應靠規劃設計來解決,而不是靠更多地花錢。
一些城市規劃專家也表示,治理霧霾不是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建筑無序的狀態是一個歷史時期形成的,必須靠時間慢慢消化。新建的不合理建筑則要等使用期滿才能拆除,所以,真正形成良好的城市環境,估計還要有幾十年。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11部門公布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名單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1個部門聯合評審,按照向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傾斜,優先考慮改革意愿強、發展潛力大、特色較鮮明的中小城市、縣、建制鎮的原則,同意將北京市順義區等111個城市(鎮)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詳細】
各地文旅“特色小鎮”政策速覽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以下簡稱“三部委”)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2016]147號,提出即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詳細】
荷蘭Nes Noord小鎮城鎮規劃和公共空間景觀設計
Nes Noord位于Schagen的東北端,在鐵路、省級公路、Nes和河道圍合成的區域內。HOPSPER負責為這座擁有400座住宅的小鎮做整體規劃。目前,該區域的開發正在進行當中,第一批居民已經入住。【詳細】
從倫敦到北京 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
不可否認,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治理環境的經驗,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但是必須清楚,要從根源上治理當代中國的霧霾問題,僅僅重復西式的治理思路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真正從十八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在啟動東方智慧的背景下,探索中國特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