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路路通”或導致城市空間“攤大餅”
“路路通”或導致城市空間“攤大餅” 專家建言:特大城市應分區發展交通規劃要“做減法”
地鐵越修越多,為什么城市交通越發擁堵?2040年前上海建設用地零增長,交通規劃如何適應?昨天召開的“上海2040戰略專題系列研討會--城市交通與綠色出行”上,與會專家提出,軌道交通建設是一把“雙刃劍”,隨著郊區新城越建越多,城市公交卻不能無差別地向整個區域蔓延,“路路通”只會造成城市空間“攤大餅”。分區發展,控制距離,空間優化結合在一起,才能讓上海的交通網絡更加順暢。
軌交“追著”人口外移
“上海的第三產業所占比例逐步提升,促進中心城區就業增加,但人口卻疏散到了外邊,造成出行距離大幅度增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孔令斌表示,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不僅是上海,很多城市在做軌道交通規劃時,追著人口往外移,把同質的交通服務蔓延到中心城區以外,以支撐潮汐交通。“在這樣的解決思路下,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就業分離過快,出行距離越來越長,出行成本也更高。”
“從1995年到2004年之間,整個上海市的居民平均活動距離增加了40%到50%,這個階段發生了什么事?就是中心城區產業重新布局,導致通勤距離從4.6公里上升到6.2公里,現在上海的平均出行距離約為6.5公里。”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教授陳小鴻表示,與此同時,上海人的平均通勤時間增加到68分鐘。
“軌道交通也許是一把‘雙刃劍’。”孔令斌進一步補充,如果采取無差別蔓延的城市交通服務,怎么能指望城市空間不“攤大餅”?
職住平衡分區發展
“對于上海這樣的特大城市來說,如果不能分區發展,將是一場災難。”與會專家紛紛提出“區域城市”概念,將城市交通問題交給城市功能規劃。
北京大學城市與交通規劃研究中心主任趙鵬軍調查了1500戶居民,得出結論:郊區的公共交通每提高一個單位,向中心區通勤的可能性增加3倍。由此帶來的交通壓力怎么辦?如果一味增加交通負載量,可能走入誤區。
“反之,控制收入、職業、出行模式條件下,居住與就業平衡每提高一個單位,則住在郊區居民向中心區通勤的可能性將降低9倍。”他提出,上海應該完善新城就業功能和公共配套設施,引導人口合理布局,尤其是就業方面。
孔令斌也同意這一觀點,他表示,控制出行距離是綠色交通的必須選擇,只有把城市活動如就業、生活限定在一定分區內,才能最終優化空間。“對于城市交通來說,如果沒有空間優化,可能我們做得越多,錯得越多。”
但是職住平衡是由企業、市場決定的,什么產業往新城布局,新城住哪些人,他們有哪些就業需求,不是這么容易可以解決的。陳小鴻建議,先從軌道交通沿線和大容量公交線附近區域開始努力。
存量規劃要做“減法”
到2040年以前,上海的建設用地將“零增長”,甚至負增長。從過去的增量規劃轉化到存量規劃,“做減法”被與會專家頻頻提及。陳小鴻指出,和紐約、東京等城市相比,上海的機動車保有量僅為其1/4,但中心城區的小汽車保有量和它們差不多,已經接近天花板。因此上海對交通的要求,應該從單純提高便捷性、快速性,轉向減量減排,降低城市發展的交通代價。
“首先我們應該做到集聚式的開發,所有增長都必須聚集在高品質公交服務走廊帶內,以綜合樞紐帶動地區綜合開發。其次通過公共服務的分散化,讓通勤以外的出行更本地化,降低交通活動,為減量提供可能。”她提出,改善交通系統的關鍵不是增加容量,而是改善質量,限建和不建可以宜行,也能宜居宜業,例如給市民提供慢行空間。“增加人的空間,增加行人和非機動車的通行空間,應該成為新一輪規劃中的核心之一。”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南京打造獨一無二“軌道交通”主題公園
在南京,可能找不到一個公園如此獨特。江寧新天地公園位于寧杭高鐵與寧杭高速之間的夾角地帶,高架上南來北往的地鐵、高鐵不再是擾民的交通工具,而是變成空中一道道流動的風景線,這兒正在被打造成為我市獨一無二的“軌道交通”主題公園。【詳細】
發改委:43個城市軌交建設規劃獲批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在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國有43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得批復,規劃總里程約8600公里。【詳細】
軌道交通建設成為城市規劃重頭戲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日前在北京城市軌道交通投融資機制創新研討會上表示,截至目前,全國有43個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獲得批復,規劃總里程約8600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平均每公里投資7億元,按照規劃測算,一年投資超過3000億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