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花壇總設計師揭秘方案誕生過程
1986年,天安門廣場上首次出現了一個直徑長達50米的大花壇,十萬盆鮮花拼接成一幅壯觀景象。從那以后,國慶花壇逐漸成為記錄時代發展變遷的符號。今年的國慶節,我們再次靠近這舉國熟悉的符號,去發現其中的細節。
歷年花壇記錄發展
空蕩蕩的天安門廣場突然開進來幾輛卡車,打破了深夜寧靜。工人師傅們從卡車上卸下大量鋼材,把它們拼接到一起,逐漸呈現出一個花籃的輪廓……2014年的9月25日,氣溫降到了19℃,刮著秋風(微博),廣場的300人都穿著毛背心和沖鋒衣。空氣里飄著陣陣菊花的香味兒。大家試燈光、修飾花籃、趴在花籃與籃體之間做焊接、架設坡面、搭建微型噴頭……空氣里混雜著各種指令。這一切都要趕在清晨升國旗前完成。
9月25日清晨6點04分,伴隨著雄壯的國歌聲,五星紅旗與躲在云層后面的旭日一同升起,廣場上的游人發現,長安街沿線多了10處立體花壇。
紅色的花籃表面,鑲嵌著四個中國結。每個中國結里都有三個金黃色的漢字—中國夢,表達著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同編織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美好祝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共同構成了今年國慶花卉布置的主題。
從1986年開始,廣場上每年都要進行國慶花卉布置,它已成為記錄時代發展的符號。香港回歸、抗擊“非典”、發射載人航天飛船、迎接奧運等重大事件都能在國慶花壇中找到標志性元素。
香港回歸那一年即1997年,廣場中心花壇用了“萬眾一心”的主題進行慶祝。
2003年,天安門廣場一改往年“一大四小”傳統布局,在中心花壇兩側鋪設畫卷。當年恰逢抗擊“非典”取得勝利,以老龍頭、山海關、居庸云臺、敵樓、嘉峪關等組成萬里長城的壯麗景色,出現在廣場西側的畫卷里,寓意“眾志成城”。
隨著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2004年,東側花壇自北向南出現了綴花日晷、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及發射塔等圖案,共同體現中國在科技領域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為了慶祝奧運會在北京召開,2008年天安門廣場中心花壇一側擺放了五個福娃的造型。
方案怎么誕生的
北京香山南路6號院,一棟十分不起眼的四層灰色小樓,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的花卉布置方案就是在這兒誕生的。
蘭海浪的辦公室在三層,他是方案總設計師、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設計事業部部長。
早在1997年,蘭海浪就與國慶花卉布置結緣,擔任總設計師也有10多年了,他擁有一個15人組成的核心創作團隊。
“越來越難。”蘭海浪說,每年設計出的方案都要有新的創意,這確實需要動一番腦筋。每年4月底是開始籌備國慶花卉布置方案的時候,這時擺花的主題已經確定。“中國夢”是今年國慶花卉布置的核心元素之一。為了體現出“中國夢”,設計者們擬出了許多方案。“我們首先想到了中國結,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象征符號。如何將中國結與中國夢相結合,我們想出了很多方案。”蘭海浪說,有一種方案是把花籃的提手做成圓弧狀,上面懸掛三個中國結,每個中國結里鑲嵌一個漢字。還有一種方案是把“中國夢”三個字直接呈現在花籃四周的坡面上,用黃色的小菊擺放出來,其他地方用一品紅襯底。
“類似的方案還有近10種。”蘭海浪說,要想讓方案最終通過,領導認可、專家支持、百姓滿意,三者缺一不可。從這些方案中,花木公司先自己評選出了三套內部廣泛認可的版本,再層層上報,相關部門的領導也會提出修改意見。
蘭海浪介紹,從歷年情況看,成型方案要經歷無數次修改,有時候僅能保留最初設計的5%甚至更少,全盤否定也是常有的事。2001年,原計劃在廣場中心花壇旁用花卉擺出一對高樓造型,體現城市的繁榮發展。就在進場施工前幾天,美國發生了“9·11”事件,雙子塔被炸,這對高樓突然要撤換,設計方案推倒重來,時間非常緊張。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大眾審美水平的提升,對方案的要求也水漲船高。從平面到立體、從色彩簡單到顏色豐富、從無夜景照明到如今的“白天觀花,晚上觀燈”……蘭海浪的書架里增添了不少像《國際新景觀設計年鑒》這樣的專業書籍。
國慶花卉來自哪
距天安門46公里外的花木公司順義生產基地,今年廣場中心花壇使用的花卉幾乎全部產自這260畝地,包括新推出的5種自主培育小菊。
如今,國慶使用的花卉已達120多種,十幾年前也就10種左右。陳菊是更早參與國慶花卉布置的人,據她回憶,國慶50周年是一個重要節點。在那以前,都是把黃土裝在瓦盆里,直接栽花。1999年前后,開始從國外引進新品種,并且嘗試用“配方基質”代替黃土。
很多進口花卉,花期和本土的花卉不一樣。因為時間原因,目前主要采用“短日照處理”的方式將進口花卉的花期提前。通俗地說,夏季培育的時候,把進口菊花放在大棚里,傍晚五六點鐘天還沒黑,工作人員便用黑色的遮光布把大棚遮蓋起來,讓菊花“覺得”已經是夜晚了。直到第二天七八點鐘,才把遮光布掀開,其實在這之前,天早就亮了。通過這種方式,菊花接受光照的時間縮短了,就如同提前進入秋季一樣,花期自然就提前了。
目前,國慶花卉已從國外引進邁向了自主培育的新階段。接下來的目標是,借助植物基因工程,讓新品種小菊無需經過短日照處理,就能在“十一”期間開花。
澆水也是件麻煩事。以前國慶節期間,需直接把水車開到天安門廣場,一位工人師傅負責提示游客,另一位師傅拿著大管子澆水。現在不同了,今年國慶花壇首次引入3D掃描打印技術,中心廣場花籃里每一朵花的位置、傾斜角度都能被精準定位。澆花也不再靠大水車,小型噴灌系統便可以把水精準地注入每盆花中,非常“省心”。隨著新品種花卉的引進與自主培育,造型也越來越精細。專門用來做立體花雕的細致花材有40多種,連鳳凰身上的細小羽毛都能用綠色植物一根一根展現出來。
另據報道,本著厲行節約原則,今年國慶花卉布置的規模不超過往年,只在內容和題材上有所創新。在花卉選材上,盡量循環利用,如根系花卉會回收到花卉基地進行再培育,一年生花卉回收用作肥料。并且在游客都能看得見的地方擺放花卉,烘托節日氣氛,表達祝福。
盤點今年花壇看點
1、牡丹花直徑3.2米
今年國慶節,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共擺設75萬盆花卉,涉及120多個品種。其中,位于天安門廣場的“祝福祖國”中心花壇以花籃為主景。花籃中有牡丹花直徑3.2米。像這樣尺寸的“鮮花”,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因此,花籃中擺放的基本都是仿真花。為數不多的少量真花也以綠葉植物為主。
2、首次采用3D打印
花籃中插有牡丹、玉蘭、芙蓉、月季等花材,平面部分由如意圖案的花卉組成,寓意富貴吉祥、平安幸福。花壇直徑50米,花籃最寬處15米,頂高15米。花籃籃體表面嵌有中國結圖案和中國夢文字。
中心花籃主體色彩為紅色和黃色,首次采用了3D掃描、3D打印、空間定位等新技術對花籃枝葉層次進行制作,采用新技術可減少重復試驗次數。
此外,今年國慶花卉布置過程中,非常注重夜景照明效果。即便夜晚在長安街上開車,也能觀賞到國慶花壇的整體。
3、京津冀“入”花壇
除了設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心花壇,從建國門橋至復興門橋還擺放了10處立體花壇,每處都有不同含義,融入了時代元素。
據了解,建國門橋西北側的立體花墻起到“點題”作用,花墻上嵌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等16個詞語,詮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結合當今的生態文明建設,在東單路口的東南角擺放主題花壇,以青山綠水、駿馬羊群為主景。西單路口東北角的花壇主景是一張京津冀地圖,地圖上有京劇、楊柳青年畫、皮影戲等三地代表性文化元素,一列奔馳的高速列車象征著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西單路口西南角的一張“光盤”,詮釋著勤儉節約、以儉養德的內涵。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今年國慶天安門廣場中心花籃亮點多!
9月19日,數量整齊排列的卡車緩緩駛入天安門廣場,國慶花籃仿真花材、輔料運抵現場,開始插制。預計23日插制工作完成。 根據規劃,2016年天安門廣場中心花籃采用東方隆盛禮儀式插花的藝術表現手法,籃體上方仿真花部分高9米,直徑12米。花卉顏色以紅粉色系為主,突出喜慶熱烈的氣氛。【詳細】
天安門廣場國慶“花籃”初見雛形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6周年,天安門廣場布置的主題為“祝福祖國”大型花籃造型花壇正在進行緊張施工,大型花朵已被插裝在大型籃盤內,籃體也已制作完成等待“合體”。【詳細】
天安門廣場花壇完工 造型以“長城”為主題
25日晚,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花卉布置完成。市民可欣賞到總占地3000平方米的“長城”主題花壇,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周邊的檜柏花帶。【詳細】
天安門廣場7年后再現山水花壇 延續至國慶后
昨天,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發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天安門廣場及長安街沿線花卉布置方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