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規院副院長李迅(下):談“地段精神”
李迅:留住城市肌理,守住家的記憶
秋意濃,當楓葉再一次為大地披上“金縷衣”,祖國母親迎來了她65歲的生日。動蕩的年代,風雨的洗禮,當我們此刻駐足回望,她的面貌已是滄海桑田。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景觀,在一次次的變遷中,不斷向可持續前行、邁進。風云巨變,離不開城市的規劃工作者們,他們用思想打造城市,同時也見證著城市、景觀規劃所走的每一步腳印。
本期,我們特別專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兼黨委副書記、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李迅先生。他如一位親切和藹的師長,引經據典,博古通今,言談話語間散發著濃厚的學術氣息。接下來,讓我們跟隨李院長的記憶和視角,看城市規劃,觀生態發展。
(左:中國風景園林網主編崔敬;中:中國城規院副院長李迅;右:中國風景園林網外聯副主編劉敏)
“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要融入現代元素,更要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要融入讓群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體現在每一個細節中。
要注意保留村莊原始風貌,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中央城鎮化會議
如果你錯過了上、中篇的精彩內容。請點鏈接:專訪城規院副院長李迅(上):談“城市規劃”;專訪城規院副院長李迅(中):談“生態規劃”
CHLA:現在國內的大多建筑、景觀設計師接受的都是國外設計理念的教育與影響,而存在矛盾的是我們很多古城的設計都具有厚重的歷史和深沉的文化積淀,我們在城市規劃中怎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留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如何在本土設計中保留中國傳統的地域文脈?
李院長:
飛速發展讓傳統丟失
與國外相比,我們國家對于傳統地域文脈的保存規劃并不是落后于其他人。我們與國外之間的差異,源自于我們的發展階段不同。國外已經到達工業化的后期階段,城市規劃也在曲線的70%的位置處于穩定階段,建設量很小,因此更加注重對于地脈歷史的傳承。而我們國家現在仍處于城規曲線的50%,大量的建設,和急速的發展,以及大量可以保留的遺產,讓我們對自然、對傳統不是那么的在意?,F在全世界有一半的吊機、鋼筋水泥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每年的建設量達到20億平方米,世界上一半的建設量幾乎都在中國。這樣的日新月異的飛速前行,讓我們的規劃很容易出現問題,不能像外國所處階段可以更加精細化的設計城市的細節區域。中國的規劃工作者,平均每人分到的案子項目是別國的十倍,這種差異性,也就決定了我們做事不那么精細,造成對傳統東西的丟失。
而如今的我們意識到了快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城市在變化中并沒有讓人感到幸福。2009年以后,中國癌癥病例超過了心血管率。從醫學專業角度來看,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排除遺傳基因這一點,環境污染和人的心態也占有很重要的原因。GDP、招商引資、城市發展等方面無不體現著速度??焖龠\轉之下,導致癌癥發病率提升,北京、上海尤為突出。城市發展,是為了讓生活更美好,而不是相悖而行。
鄉愁隨著年歲而不斷加深
傳承的保護要靠政府,也要靠人們能夠意識到這些古文化的珍貴。當人們到達一定年歲,便會深切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便會有一種懷舊的意識。習總書記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句話給人的反思亦會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而愈加強烈。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水電專家錢正英曾提出兩個發人深省的觀點:第一點,讓江河湖泊修養生息,國內水庫水壩做的太多;第二點,人跟洪水和諧相處。以前我們聽到的大多都是戰洪抗洪,而如今,錢院士的觀念發生了深刻改變,洪水是自然的。云南的吊腳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房子可以過水,不要硬去抵抗,要讓洪水自然流過??购?,何必去搞工程,要學都江堰,以疏導為主,并不是抗攔。在水利方面奉獻一生的錢院士的話,不得不讓城市規劃者反思自己的工作:不要再搞抗洪,再建大壩,現在我們要做的是雨洪利用,讓雨水再利用,讓洪水能夠自流。
編輯:zha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