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咸新區:妙筆繪就現代田園城市
45歲的李紅英,與家人世代居住在西安市以北一個叫崇文村的地方。晚飯后,她和往常一樣在街上溜達。這里已在2011年劃歸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進行開發。3年了,眼前霓虹初上,寬闊的馬路車來車往,讓在農村生活了半輩子的她,有了身處“城市”的感覺。
西咸新區涇河新城位于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內,是西咸新區五大新城之一,規劃范圍146平方公里,定位為大西安北部中心。西咸新區2011年成立,并于今年獲得國務院批復,成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
在涇河新城,李紅英見證了這里分分秒秒的變化,同時也在經歷著自身身份的轉變。年初,她領了新的戶口簿,由農民變為城鎮居民,成為了區域內最大的現代農業項目——秦龍現代生態智能創意農業園的一名產業工人,而李紅英的家鄉崇文村則被改造為以文化旅游為特色的小鎮。
類似李紅英的例子,在涇河新城開發建設過程中不勝枚舉。以西咸新區晉升為國家級新區為契機,涇河新城正在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據了解,與一般意義上的城市開發區不同,區域內擁有70%農業人口的涇河新城,其城市發展路徑,除了堅持現代田園城市,更注重探索“產城鄉融合”,產業為城市服務,城市和鄉村和諧共生。
田、園、城融合發展,不舍農業
西安向北,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正在建設的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園區,道路寬闊而潔凈,兩邊的園區均用圍墻遮擋并有序劃分,隱約可見排列整齊的現代化廠房。
管委會相關人士認為,未來城市發展的道路是現代田園城市,現代田園城市亦是新型城鎮化的有效載體。
倡導現代田園城市,源于中國城市化過去30年中顯現的 “城市弊病”。鄉村人口的聚集讓城市變得越來越大,造成城市“占比例、攤大餅”無序發展,城鄉隔閡與斷裂。
在涇河新城建設者看來,現代田園城市則可以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實現人口承載和土地節約兩大目標,讓城市田園化的同時不舍農業。
具體內涵為,“田”“園”“城”有機聯系和共生,將現代城市形態和優美田園風光相結合。在西咸新區涇河新城這座現代田園城市中,人們既能享受城市的生產生活方式和便捷交通,又能享受靜謐、生態的鄉村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國內諸多新城都在建設現代田園城市,但涇河新城經過探索和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適合其自身發展的 “田”“園”“城”比例,即“4:2:4”城市發展用地比例。
所謂“4:2:4”,具體為40%的農業,20%的園林,40%的城區。涇河新城建設者認為,40%的農業用地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提高土地利用率來提高產量,可以實現農業與城市的原有平衡,耕地可以繼續保護,但農業并沒有少。“另40%主要用于城市建設,為的是在這里,能夠有一個綠色的生活環境,田園牧歌的生活意境,供人們居而久之。”涇河新城管委會相關人士表示。
這個比例在李紅英眼前正在變成現實,她所在的崇文村,正在被規劃建設成特色小鎮。改造后的崇文塔景區,成了李紅英周末最愛逛的地方。
“以前這路都是坑坑洼洼的,現在都重修了,好多高樓也都建起來了”,李紅英對于這里“翻天覆地”的變化,至今都有些不敢相信。
不過,李紅英感覺有些東西似乎又沒有改變,比如有些鎮子并沒有拆,而是被重新規劃改造,大量的農田也沒有被征用,只不過由傳統種植變成了現代農業。而這一切源于西咸新區涇河新城成立之初對現代田園城市的理解。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