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發展“大拆大建”背后的法治困境
從經濟學思維轉向法治思維,要求城市建設更強調整體公平,更關注個體權益。法治思維也不是不關注城市建設發展,只是需要執政者以法治思維去推動建設發展,時刻將法治所蘊含的科學理性、民主參與等價值納入城建之中,更看重城市的自由、公平、和諧、權利、福利等,以實現一座城市的良性、可持續、公平地發展。
一邊是聲勢浩大的挽留請愿活動,一邊是持續不斷地舉報和上訪。耿彥波,這個從農民的兒子成長起來的“拆遷市長”,以其鮮明的個性和雷厲的作風飽受爭議。
如此“冰火兩重天”的境遇,可視作一個時代官員的“樣本”。官員個體是非的背后,代表的其實是一種政府推動城市建設的行為模式。走出官員個體的爭議困境和聲譽兩難,必須把脈背后的執政思維理念和城市發展模式。
不知從何時開始,城市的建設面貌被視為地方發展的“名片”。那些鱗次櫛比的高樓、寬敞整潔的大道,往往成為評價一個地方主官能力與政績的指標,同時也構成吸引外來投資的重要環境條件。于是,在一種“經濟學思維”的運籌之下,一些能吏主政一方,首先會大刀闊斧地將所在城市“整容”一番,修地鐵、擴道路、建橋梁、拆舊城,城市“舊貌換新顏”,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政績”,對城市里的大多數居民而言可能是好事。
但“經濟學思維”的局限在于,它一切都是以效益最大化為目標,對效率的追求遠遠超過了公平。為了追求城市建設的效率,必須尋求更為個人主義的決策、更為集中統一的方式、更為簡單強硬的手段。于是,伴隨城市極速擴建的過程,行政方式上積攢了越來越多的矛盾與沖突,那些利益因此受到損害、又缺乏足夠的行政耐心和正當程序對待的居民,漸漸被推向城市發展的“對立面”,有的甚至變成了官民沖突和群體性事件的“策源地”。
由于缺乏法治化的執政思維,“大拆大建”的城市發展模式,很容易以犧牲少數人的利益而追求城市建設的利益最大化。這在經濟學范疇中看似合理,但從更為長期的視野來審視,這種城建模式往往蘊含著決策失誤的極大風險。城市作為一個共同體,其發展的規模、建設的速度、規劃的設計,本應當由共同體內的人說了算,建立在科學、理性的評估之上,納入民主決策、依法運行的軌道之內。但現實中,大拆大建的城市規劃和建設,往往由領導個人說了算,“拍腦袋決策”的現象屢見不鮮。有的城市一年修改道路上百條,城建投資動輒上百億,領導指哪兒推土機就拆哪兒。在貪大求全的功利目的指引下,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人工景點、亮點工程越建越多,耗費了納稅人巨額的錢財。而其最終對地方發展的實際效益如何,對改善當地百姓的生計有多大作用,卻往往無人問津。
現實中,一些地方頻頻出現“死城”,一些亮點工程成為“爛尾工程”,一些惠民工程變作了“傷民工程”,背后都與政府決策失誤有關。一組被廣泛引用的數據顯示,“七五”至“九五”期間,中國的投資決策失誤率在30%左右,由決策失誤造成的資金浪費約4000億到5000億元。按照全社會投資成功率70%計,每年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損失在1200億元。這種驚人的巨額浪費,比腐敗的成本還要高,其背后折射出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嚴重不足。
不難看出,“大拆大建”的城市發展模式,雖然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但根本上反映出政府官員頭腦中深刻的“經濟學思維”,無論是否真心推動地方發展,這種模式本身都體現出政府行為的人治化傾向,凸顯出城市發展治理中的法治困境:政府決策法治化不足、民眾參與缺乏法治化保障、對官員的問責監督式微、城市建設的效益缺乏制度化評價。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納稅人權利意識不斷提高,公民法治觀念和參與意識不斷增強,這種過度受官員個人影響的城市發展模式和政府行為模式,值得認真反思和徹底修正。
首先,官員主政應當從“經濟學思維”轉向“法治思維”。十八大提出,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的能力,法治思維引起了理論界和輿論界的廣泛解讀;但是人們缺乏對現有執政思維的反思。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可以粗略地將官員從政的主導性思維歸結為一種“經濟學思維”,其在城市發展中的體現就是重效率輕公平、重發展輕治理、重硬件輕軟件,建設工程、擴展城市才是硬道理。站在一座城市的沙盤模型面前,市長們常常會以投資家的眼光,心中涌起大干一場的沖動。
經濟學思維并非洪水猛獸,但對于主政一方的官員而言,其推動城市建設的行為最終需要歸結到依法用權、依法行政的評判上,法治思維才是官員立身之本、發展之維。從經濟學思維轉向法治思維,要求城市建設更強調整體公平,更關注個體權益。法治思維也不是不關注城市建設發展,只是需要執政者以法治思維去推動建設發展,時刻將法治所蘊含的科學理性、民主參與等價值納入城建之中,更看重城市的自由、公平、和諧、權利、福利等,以實現一座城市的良性、可持續、公平地發展。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
在我國開展綠色城市工作的構想
為應對氣候變化,長期以來我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為全球節能減排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我國城市化進程中,促進城市的綠色發展仍然有許多工作可以繼續深入。在諸多措施中,開展綠色城市工作,進行【詳細】
新型智慧城市創新發展
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國家推進城鎮化的背景之下實施的,在2014年時國家出臺了關于新型城鎮化的規劃綱要,也首次把推進智慧城市寫到國家的重大方針里。所以在2014年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城市已經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