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紅線要劃得清守得住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這一系列制度設計的前提和基礎在于界定生態資源的類型與空間分布,繼而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就是要嚴守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底線,將各類重要生態區域落到實地。因此,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明確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規定“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這對于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與生態資源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對于生態資源保護而言,生態紅線寫入新法具有重要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我國生態資源豐富,森林、濕地、草地、灌叢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61.2%,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資源與能源的過度利用和無序開發,我國生態環境面臨著嚴峻挑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增加,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工業化擴張,促進了經濟繁榮與社會進步,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和生態代價,使物種棲息地受到侵占和威脅,生物資源過度利用和無序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和影響加劇。
據統計,我國野生高等植物瀕危比例達15%~20%,有233種脊椎動物瀕臨滅絕,約44%的野生動物數量呈下降趨勢。部分珍貴和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花卉、畜、禽、魚等種質資源嚴重流失,一些地方傳統和稀有品種資源喪失。在生態資源遭受破壞的同時,生態系統退化趨勢仍未扭轉,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洪水調蓄等生態系統調節功能下降。盡管我國不斷加大生態保護與建設力度,但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等關鍵生態區域未能得到有效保護,導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仍在惡化,自然災害多發,威脅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
總體而言,我國生態資源缺乏整體性保護,且嚴格性不足,尚未形成確保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的戰略決策并以法律形式固化,旨在加強生態資源保護,遏制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力促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相統一。
劃定生態紅線是基礎,嚴守生態紅線是關鍵。要實現嚴格的生態保護,生態紅線必須要落地。自2011年國務院提出劃定生態紅線任務以來,各級政府對于劃定生態紅線都非常重視,開展了大量探索性工作。江蘇、天津、武漢、大連等省市先行先試,劃定了本轄區生態保護紅線并頒布實施了保護規劃。環境保護部開展的內蒙古等生態紅線劃定試點省份也正在實施紅線落地工作。與此同時,與生態保護相關的行業部門也在研究制定生態紅線劃定方案,不斷推進紅線落地。
生態保護紅線一經劃定,意味著嚴格禁止大規模、高強度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開發,意味著實施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因此,在生態紅線落地過程中,需要解決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在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之間找到平衡點,在開發用地與生態用地之間做出取舍,劃出邊界,一些已經被侵占的重要生態用地甚至要實施退出機制。
生態紅線是一條空間界線,國家劃定生態紅線的根本目的在于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推進主體功能區戰略實施。生態紅線一旦落地,將使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格局更為清晰。紅線區域實施嚴格保護,紅線區域之外實行優化發展。例如,江蘇省出臺《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以后,充分發揮生態紅線的調控作用,把生態紅線作為制定發展規劃、調整產業布局、審批建設項目的硬指標,必將對推動全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因此,生態紅線的落地能夠有效緩解當前地域空間上保護與開發的矛盾,在空間上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生態保護與開發建設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生態紅線劃定具有階段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生態紅線的劃分與落地也應隨著經濟社會進步與生態保護的不斷加強而逐步優化完善。
生態保護紅線的劃定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系統工程,涉及生態保護、污染控制、土地管理、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事關地方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統籌考慮,有序實施。在紅線落地過程中,重點要關注以下方面:
組織實施要順。為保障生態保護紅線切實落地,組織實施上要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國家層面提出生態保護紅線劃分的建議方案,明確生態保護重點地區的空間分布與保護目標,由省、市、縣各級政府逐級落實。生態紅線劃定要成立政府領導、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組織機構和專業技術隊伍,協調好各方利益與矛盾,保障生態紅線落地工作的順利實施。
劃定邊界要清。為確保生態紅線得到嚴守,對于每一個獨立的生態紅線區域,必須要有明確的地理位置、面積、邊界坐標及保護目標。生態紅線不僅僅要落到圖上,還要落到田間地塊上,設立界碑界樁,讓公眾知曉,讓全社會共同遵守。
管控措施要嚴。生態紅線不是畫地為牢,不是無人區,但生態紅線必須對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說不,對影響生態紅線區域保護目標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人類活動說不。為此,生態紅線落地過程中,要盡快出臺嚴格的配套管控措施,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生態紅線制定差異性管理制度。
宣傳力度要大。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生態紅線保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把生態紅線落地作為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切實加大生態紅線的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各界和公眾對于生態保護紅線的認知程度,促進共同參與生態紅線落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者單位: 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安徽劃定生態紅線 面積占全省15.15%
記者從安徽省環保廳了解到,經安徽省委、省政府研究通過,并報國務院同意,安徽正式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21233.32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總面積的15.15%。【詳細】
廣東佛山:超五成市域面積劃入生態紅線
記者從佛山市政府了解到,為進一步明確城市開發建設的邊界,防止城鄉建設用地無序蔓延,佛山近日出臺了《佛山市城市生態控制線劃定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根據《規劃》要求,佛山市生態控制線劃定比例應達到市域土地總面積的50%以上,同時提出“兩脈、三區、四楔、多片、多點”的城市生態安全和空間格局結構。【詳細】
廣州:生態保護紅線 約占全市面積的14.25%
生態承載力較強,環境資源整體不超載,但由于生態功能高,空氣和水環境質量目標要求高,基本無剩余環境容量可用。實施保護為主、謹慎開發的調控策略,重點發展生態旅游、文化、高新技術研發制造等低污染產業。【詳細】
江蘇擬出臺最嚴條例保護濕地
江蘇濕地資源豐富,面積達282.2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但長期以來江蘇省沒有明確的相關法律條例。昨日,《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簡稱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