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讓自然氣息在前海流淌
前海規劃定位為以金融、物流、科技、信息為主的深港合作現代服務業示范區。未來,在不到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將有85萬人工作生活。如此高密度建筑、高密度人群的城區,如何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讓人們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感受到鳥語花香,是前海規劃時考慮的重要課題。
近日,前海與綠化有關的多個規劃,包括《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景觀設計導則——開放空間設計導則》、《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景觀設計導則——道路景觀設計導則》,及《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景觀與綠化專項規劃》、《前海二十二單元景觀詳細規劃》相繼出臺。
根據相關規劃方案,未來的前海,將進行充分的綠化。四季有花、四季有綠、草豐林茂、色彩鮮明。使用原生植物,從地面,經立面,到屋頂,建立多層次的植物群落,增加植被的多樣性和生態性,每個片區都會有用鮮花構成自己的主題色彩。在這里,自然氣息流淌交融,人與自然零距離。
重塑人與自然交融的文明
前海是從海洋到陸地的交錯地帶,海洋文明與大陸文明相互滲透,形成了美麗的月亮灣區,這里承載者豐富的海陸交錯文明。人類的活動影響了片區的陸地景觀生態格局,從原有沿海大面積的天然紅樹林到人工的基圍魚塘,再到現在的城市建設區,沿海的生態系統及景觀格局發生了劇烈變化,人與自然交融的文明面臨消失的威脅。
前海合作區正處于填海、整地、施工階段。大面積施工填海造地,打破了海洋與陸地間的平衡狀態,對海岸濕地、近海生物都帶來了多重影響。目前,前海除雙界河、月亮灣大道綠化帶分布的植物種類比較豐富外,其余地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植被鋪蓋率低、多樣性低、水土流失的問題。沿海灘涂因海水污染嚴重,植被分布稀疏。
前海綠化規劃,就是要通過各種綠化設計,構建前海的綠色風景線,恢復被破壞的生態,重塑人與自然交融的文明。
串聯山海的生態綠廊
發源于羊臺山的河流,通過雙界河流經前海,匯入大海。前海范圍內的三條水廊——雙界河、桂廟渠、前灣渠,就像自然有機體的經絡,將山、海、城串聯起來,使自然山林生態系統、濱海生態系統和城市人工生態系統,通過河流濕地生態系統,實現共生、共養,同時充分利用大、小南山和前海灣濱海岸線,形成縱深的生態綠廊,共同構建前海水城“城在山中,海在城中”的生態空間格局。
前海以國際化的視野、創新的設計理念,提出前海合作區景觀及綠化設計理念和設計目標,確定適合前海特色的景觀風貌和綠化體系,建設“前海低碳生態示范區”。
搭好景觀開放空間骨架。城市開發建設是不可逆的,從規劃之初就應建立最優的景觀體系,在不改變城市主要道路框架和開發單元邊界、用地指標的前提下,對綠地格局進行合理優化。通過景觀與綠化專項規劃,明確前海總體景觀體系與風貌,包含主要道路綠化形式與特色及骨干樹種。
在“三廊一帶”的綠色框架基礎上,構建網絡狀綠色基礎設施體系,通過綠色廊道、步行空間、生態水系,銜接城市各個交通要點,如地鐵站、廣場、公共綠地與水廊道,形成自然、人和城市的相互交織。使城市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與水廊道的自然生態系統,可以相互滲透交融,提供多樣化的生境營造與生物通廊。
綠色基礎設施全覆蓋
綠色基礎設施是指,一個由自然區域和其他開放空間互相聯系的網絡,能夠保存自然生態系統的價值和功能,維持潔凈的空氣和水體,為人和野生動物生存提供廣泛的福利。
在規劃手段的創新方面,前海以綠色基礎設施全覆蓋為目標,引申出“垂直”都市、低沖擊開發模式、“樹根帶”等方法策略,覆蓋了城市的地表、地上和地下空間。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能提供多種服務功能,提升人類及其生存環境質量,為人類和野生動物提供自然場所,如作為棲息地、凈水源、遷徙通道,總體構成保護環境、社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框架。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
農貿市場需不需要導視系統規劃設計?
傳統的農貿市場并沒有明確的導視系統,初來乍到,進了農貿市場往往一頭霧水,走哪算哪。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如果大型農貿市場,沒有一套全備的導視系統,買菜的顧客,會向走迷宮一樣,浪費寶貴的時間。那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