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道,離我們有多遠?
2015-01-27 08:45:00 來源:河北新聞網 瀏覽次數:
八十余公里綠廊打造省會綠道
在呼吁回歸城市“慢生活”的今天,雖然城市綠道這個詞匯對大多數市民還比較陌生,但事實上近兩年綠道已經開始在省會悄然建設。2013年底,省會石家莊出臺了《石家莊市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規劃》,《規劃》中提出,將結合城市總體規劃和綜合交通規劃的相關規劃目標要求,到2020年石家莊城市步行、自行車出行比例不低于55%。為此,石家莊市將利用道路、水系,結合城市綠地等構筑城市慢行體系;制定有效措施,減少步行、自行車與機動車沖突,確保慢行交通出行路權,改善出行環境;做好步行、自行車與公共交通銜接,打造公交慢行的綠色交通網絡。《規劃》中還明確提出,今后省會將沿水系形成百公里自行車綠道休閑系統,自行車道寬度3.5米,沿河設置寬度1-2米的步行道。利用二環路綠化帶,建設40公里,綠色休閑道寬度為3.5米,串聯沿線綠色公園節點。沿民心河兩側設置60公里休閑道,楔形滲入城市中心。
記者從石家莊市園林局獲悉,2014年10月,省會太平河沿岸長達30公里的彩色綠道已經正式竣工,這條坐落在省會中華北大街太平河兩岸的綠道將冀之光燈塔一直到秀水公園沿線一路的美景、水景游園串了起來,30公里長的綠道無論騎行還是健步走都讓人感覺舒心、清爽!“寬闊的河面碧波蕩漾,河兩側堤岸上就是干凈蜿蜒的紅色瀝青綠道,走在上面讓人神清氣爽,完全忘卻了不遠處就是車流穿梭的擁擠街道。”附近市民這樣評價這條綠道。
記者了解到,目前省會已經建成一條環繞主城區的綠廊綠道,滿足市民出行鍛煉的需要。這條二環路沿線20公里長的綠廊綠道,通過改造游園臺階或增建輔路等措施,實現自行車全線通行無阻,將各游園串聯起來,形成珍珠狀景觀運動線,有效拓展健身愛好者運動空間和游園范圍。
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截至目前省會已將環城水系東南環段35公里以及綠龍工程一期路段的6公里綠道全部建成,加上二環路沿線已經建成的20公里綠道,省會已經形成了82公里長的綠廊綠道。
城市規劃需要“人性回歸”
城市,是人的聚集居住地,城市規劃建設更需要“人性的回歸”。曾經有專家指出,一個以人為本、低碳綠色的城市,一定不是以私人汽車為主的城市,而首先應是適宜人們步行、公交方便舒適的城市。如果更加注重步行空間的營造,城市也會因此少一些機械與冷漠,多一些溫暖與親和。然而,隨著機動車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越來越依賴機動車出行,步行似乎距離城市人群越來越遠。
那么,究竟哪些指標可衡量一個城市是否適宜步行呢?有研究者針對我國城市以車為本、無序蔓延造成交通擁堵、人行空間喪失、生活質量下降等現狀,推出了國內首個城市步行評價體系,從安全性、舒適性、便捷性、政策管理等四個維度將城市分為步行天堂、非常適宜步行、適宜步行、較適宜步行和不適宜步行五個等級。
在最新發布的《中國城市步行友好評價報告》中,河北省內只有張家口一座城市上榜,被評為“較適宜步行”城市。中國城市步行適宜性評價將城市的步行適宜性分為五個等級:步行天堂(71-100分)、非常適宜步行(61-70分)、適宜步行(51-60分)、較適宜步行(41-50分)、不適宜步行(40分或以下)。由此可見,即便是我省唯一上榜的城市,其評分也在50以下,被評為“不及格”。
毫無疑問,我省在綠道建設上尚相對落后,在此之前我省曾提出到2013年底,省內11個設區市都將建成不低于60公里的綠廊綠道,形成規模較大、串聯成網的綠色休憩空間。目前,唐山市沿唐河兩岸建成30公里的綠道綠廊,廊坊市建成和平路、八干區濱水、光明西路、銀河北路21公里綠道綠廊,邢臺市高起點規劃了“兩橫”、“兩縱”環城綠道綠廊體系,滄州市完成80公里環城高速綠廊初步規劃,邯鄲市啟動了支漳河段20公里的綠道綠廊建設,其他各市正在進行綠道綠廊建設的規劃。
綠道筑就情趣花園城市
事實上,綠道這個概念最早來源于西方國家,其中美國是綠道建設最早、經驗最成熟的國家。其東海岸綠道全長約4500公里,是全美首條集休閑娛樂、戶外活動和文化遺產旅游于一體的綠道。該綠道途經15個州、23個大城市和122個城鎮,連接了重要的州府、大學校園、國家公園、歷史文化遺跡,總造價約3億美元,為沿途各州帶來約166億美元的旅游收入,為超過3800萬居民帶來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
在德國,綠道成為推動舊城更新、提升土地價值的重要手段。德國魯爾區將綠道建設與工業區改造相結合,通過七個“綠道”工程將百年來原本臟亂不堪、傳統低效的工業區,變成了一個生態安全、景色優美的宜居城區。
新加坡于1991年開始建設一個串聯全國的綠地和水體的綠地網絡,通過連接山體、森林、主要的公園、體育休閑場所、隔離綠帶、濱海地區等,形成通暢的、無縫連接的綠道,為生活在高密度建成區的人們,提供了足夠的休閑娛樂和交往空間,使新加坡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花園城市。
在我國,城市綠道近幾年剛剛興起,2009年廣東省率先提出在珠三角地區開展綠道建設,成為我國綠道建設的先行者。2011年全長2372公里的珠三角綠道網全線貫通。珠三角綠道分為生態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種類型,連接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大都市區,串聯200多處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郊野公園、濱水公園和歷史文化遺跡等發展節點,成為廣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載體。
廣州綠道“家族”中不僅有大都市綠道、郊區綠道,還有平原地區綠道、山區綠道,形成各具特色、爭奇斗艷的局面。江邊綠道的驛站設計成時尚的歐式陽光玻璃房,坐在驛站休閑椅上,一邊品嘗咖啡,一邊臨江遠望,體會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韻味。老百姓走在綠道上,坐在驛站中,從內心感受到家園變美了,幸福指數陡然提升,成為廣州城市形象的一道名片。
此后,綠道建設在杭州、青島、北京、合肥等地如火如荼展開。2012年,安徽大力實施綠道建設。表示到2016年,全省要建成綠道3000公里以上,全省城市綠道框架基本形成,環巢湖和皖南區域景觀綠道建設成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綠道。
綠道,低碳行動的最佳延續
打造城市綠道不僅是一種建設,更是重在內涵。綠道是低碳行動的最佳延續,它甚至可以形成一種綠道文化,帶動整個城市的人改變既有的過于依賴和損耗能源的生活方式。比如,綠道文化在于騎行,燃燒的不是汽油,而是脂肪。騎行文化能推動城市居民的健康質素。而一個文明環保的城市最不可或缺的車不是四輪,而是兩輪。故而在擁堵的日子里,人們更向往一條安全的綠色通道。
那么,究竟是什么阻礙了我國城市慢生活的發展?
對此有專家指出,目前我國正處于快速城鎮化進程之中,與之相伴生的交通機動化和忽視“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建成區的快速擴張和無序蔓延、交通擁堵、環境污染、能源緊缺、土地資源浪費、居民生活費用上漲、社區歸屬感喪失等。尤其令人擔憂的是,隨著城市道路的不斷拓寬延長,城市范圍的不斷處延,人車矛盾已成為大城市的通病。
越來越多的人行空間被馬路和機動車取代,機動車的“霸主”地位常令步行者膽戰心驚,人們能夠通過便捷的步行完成的事情越來越少,對私人汽車的依賴越來越強。這些都是導致城市步行環境“差強人意”,遠離城市慢生活的重要原因。對此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毛其智分析指出,從交通層面來看,城市中選擇開車的人越來越多,選擇步行等慢速交通的人越來越少,步行道也因此會越來越“弱勢”,綠道自然也距離人們越來越遠。相反,如果大家都選擇步行,步行道自然而然就寬了,城市慢生活也將會滲透到每一位市民身邊。
同時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有車一族好像高人一等,這也導致機動車“霸道”的現狀。而西方的車只要看到人,很遠就停下來,耐心等步行者離開交通區域。在中國絕大多數司機還沒有這種意識,人和車缺乏相互的尊重。若想優化步行環境,首先要爭取把這種對立消除。總之,建造完善健全的綠道還需城市規劃者的觀念轉變,需要城市建設者以人為本的發展模式。面對城市人群能漫步在綠水青山間的生活期盼,綠道建設還任重而道遠。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