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承德看京津冀“生態一體化”之難
河北承德灤平縣代營子村1250畝水稻田已經全部改種玉米。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連、空氣相通。當前,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生態應率先破題。為沖出霾伏,京津冀加強了區域合作。但是,水環境方面的生態一體化仍步履維艱。
京津冀是我國最缺水的地區。多年來,河北持續向京津地區提供了大量優質水資源,北京通過“稻改旱”、生態水源保護林等項目,嘗試了橫向的生態補償。當前,在京津冀加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這一區域的生態補償應如何向深層次推進——
“稻改旱”的收入缺口該怎么補
百里潮河川,兩岸稻花香。潮河是北京密云水庫的主要水源,兩岸多年來以種植水稻為主,最高峰時水稻種植面積達12萬畝。為保證密云水庫的水量和水質,2006年北京和河北簽署協議,在密云水庫上游地區實行“稻改旱”工程,將高耗水的水稻改為玉米,涉及張家口的赤城、承德的豐寧灤平等地。
翻山越嶺,來到潮河邊上的河北承德灤平縣代營子村。1250畝水稻田已經全部改種玉米,稻田邊一道道縱橫有序的水渠也已廢棄。老書記代守軍當年負責說服村民們進行“稻改旱”:“‘稻改旱’保護環境,既省水又減少污染。種玉米也省水省工,不用再插秧、除草,也很少打農藥。”
稻改旱確實取得了顯著的環境效益,密云水庫上游河北張家口、承德地區共實施了10.3萬畝“稻改旱”,承德每年可節水3550萬立方米,張家口市赤城縣每年可節水2000多萬立方米,每年總節水量相當于5個多西湖。此外,“稻改旱”也為維護密云水庫二類水質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了彌補“稻改旱”給村民們造成的經濟損失,北京和河北建立了橫向的生態補償機制。2007年,補償標準是每畝450元,2008年提高到550元,北京每年補貼給張家口承德6000萬元。代營子村會計代國玲說:“現在種水稻和種玉米的損失一畝地要差900元左右。原來種水稻,一畝能產1000斤,大概能賣3元一斤。種玉米每畝大概產1200斤,但是只能賣到1元一斤。如果扣除掉種水稻的化肥等投入,再加上一畝補貼550元,也還有400元左右的缺口。如果能夠把補償標準提高到八九百元就好了。”
除了標準偏低,更讓村民們憂心的是2016年“稻改旱”補償就到期了。“‘稻改旱’不能越改越窮。現在村里584人中將近200人都出去打工,種地的多是老人,玉米的收入是他們主要經濟來源。老兩口種玉米加上補貼,一年收入能有四五千元。但是,如果斷了補貼,就只有兩三千,賣玉米的錢都不夠吃飯。”代營子村黨支部書記代國明充滿憂慮地說。
數據顯示,2013年灤平縣農民純收入5611元,為臨近的密云農民純收入的35%。2016年“稻改旱”政策到期后向何處走仍然待定,北京發改局、承德市發改委正在就此進行調研。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