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中國城市發展狀況調查
樓市變數
事實上,正是源源不斷的外來人口,支撐著上海房地產市場的高速發展。在產能過剩已定的中國樓市大環境下,上海樓市對外來人口限購的看法,各界已出現分歧。
李戰軍告訴記者:“2015年,上海,房地產市場還有很大的調整余地,比如,限購政策,政府始終不取消限購是非常不利于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府應該放權于市場;對于房產稅,其征收應該是經過人大審議并處理的,而非政府強制規定;最后,要減少保障房的建設,在上海,實際建設的保障房數量已經大于市場需要的保障房數量。以上政策如果不變動,對今后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將是非常不利的。”
李玉清則相對樂觀,他表示:“上海樓市會延續2014年的行情,小幅往上走,但不會超過2013年。因為不斷涌入的外來人口,上海依舊存在大量的購房需求,加上政策的積極引導,如二手房首付降低等,這些是促進房地產市場發展的積極因素。但也有消極因素,如不動產登記制度,這使得人們買房更加理性。”
不過,曾經以調控樓市為出發點的限購,如今在“新常態”下也面臨變數。和樓市問題相比,大城市病的破題顯得更為迫切。
未來藍圖
針對日益突出的大城市病,專家認為冶病之道在于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李戰軍和劉玉清都認為,大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病癥”主要是其管理水平和能力的問題。李戰軍表示:“在發展過程中城市管理有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城市管理水平會滯后于城市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的15年間,盡管上海人口增加量在800萬左右,其社會秩序以及經濟發展都是非常優越的,上海沒有出現貧民窟,也沒有大量失業,這些成就也是值得頌揚的,但還需繼續努力。”
劉玉清認為,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能力會在實踐中逐步提升。就擁擠問題來講,香港的人口密度要大于上海,但是香港卻基本沒有城市擁堵問題,這就基于其高效的交通管理。
在香港,“買車便宜養車貴”。高昂的登記稅、牌照費、油費、燃油稅以及停車費及海底隧道費等多種不同開支,令不少人對開車出行望而卻步。香港運輸署公布的數字顯示,在全港總共57.5萬輛汽車中,平日在路面上跑的私家車只有不到30%,公交車占七成以上,大量私家車處于“休眠”狀態。
此外,香港公共交通極度發展,令港人可以自由選擇,所以,選擇公交出行的比率高達90%。
倫敦市中心區收取擁堵費的做法也值得借鑒。在倫敦,當車輛進入市中心規定區域,所有車輛需要繳納一定數額擁堵費。這些征收擁堵費的區域設有監控攝像頭,牌照號會被攝像頭記錄下來,計算機識別系統會準確讀取車輛的牌照號,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收費。
繼續發展新興CBD,形成小型社區,也有助于避免城市中心區局部擁堵。
在治理環境問題上,李玉清認為要強制實施,采用經濟和行政多種手段行限制。尤其是在治理空氣污染問題上,應和周邊的兄弟省市聯動起來,共同努力,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同時,促使人們減少對于私家車的依賴。
事實上,上海已啟動2021-2040城市規劃。“以人為本”、“生態優先”、“睿智增長”、“開放包榮”等關鍵詞已勾勒出未來超級都市的發展藍圖。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