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耀如:中國重要發展類型地區生態環境安全與永續發展
接下來談煤炭資源地區,主要以山西省為例
山西省是我國能源大省,為我國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提供煤炭能源,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與之同時,由于開發中偏重在產量上滿足國家的需求,山西省在對內協調發展,推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方面,還存在重要的值得深刻認識與反思的問題。
(一)地質歷史上山西的生態環境
三百萬年以來,地質歷史是不斷演化的。三百萬年前,這一帶是黃河兩岸的暖溫帶落葉闊葉林,一百多萬前至八十萬年前,為溫帶森林草原,暖溫帶森林草原。上新世末,有一急變時期,草原環境向南轉移,森林南移、黃河晉陜峽谷由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北亞熱帶落葉林環境,在北、中段變為溫帶森林草原和暖溫帶森林草原,南段為寒溫帶針葉林。目前主要是溫帶和暖溫帶草原類型。
這表明自然界是在不斷變化。近代,人類各種活動,產生綜合的效應,出現極端氣象變化,這使得各種規律性的自然環境演化,受到影響。
所以,目前的生態環境演化,是在自然演化的基礎上,又疊加上人類開發的綜合效應。而人類活動的影響,卻是日益嚴重,國際上有的地質學家認為,現在應當不再從屬于第四紀,而應當是第五紀,或許應該叫人類紀。
(二)山西省主要的資源性條件
山西省主要是煤炭資源,這是能源也是有關化工產品的原料資源,去年開采量達9.13億噸,占全國開采煤炭數量的近四分之一。
山西省人口3571.5萬人,面積15.68k㎡,耕地7205.5萬畝,地表水資源47.67億m3/年,地下水76.15億m3/年。
山西省地表水資源主要是汾河,黃河有過境流量,地下水以巖溶水為主,還有盆地中第四系地下水資源。在山西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轉化密切。黃河汾河都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密切轉化的通道。
黃河晉陜峽谷,有三種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轉化形式,即:
1.兩岸地下水向深切河流黃河排泄;
2.一岸山地的地下水排向地表河流,而另一岸河水則補給地下水;
3.河谷地表水向兩岸及河床下補給地下水。
山西煤炭能量,是面向華東、華南。大同陽泉、太原西山等系列煤田是都已有長期開采的歷程。目前,山西煤的開采,仍是原煤輸出型為主。另外,也建了坑口火電廠。
煤炭開采對環境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對水資源的耗損,“一噸煤、二噸水”,這只是一個量的比喻,實際上對缺水的山西地區,它的影響深,涉及生態環境各方面。建立火電廠,百萬千瓦裝機,也需1m3/s水。
(三)主要開發建設的環境效應
山西水資源開發方面
山西地表水主要是在黃河、汾河上修建水庫。例如:在黃河干流上修建天橋、萬家寨水庫;兩個水庫都又建在巖溶地區。萬家寨在上游;天橋水庫在下面。
萬家寨水庫的修建,主要是要想引黃濟晉,干始還有“巡天運河”的想法。萬家寨水庫建成前;就判斷右岸會發生滲漏。萬家寨水庫建設過程中,沒有考慮到如何防滲問題。修建前有預測,最大滲漏量可達十幾m3/s~20m3/s;建成后,實際發生的滲漏情況證明原先估計的正確。
根據山西省高原的特點,西部為晉陜黃河峽谷左岸的呂梁山,東為太行山。在兩大山脈之間,為高原面上的大同、太原、臨汾等大盆地。由于大量的開發地下水,使高原中部的巖溶泉水及山區的泉水流量大大減少,有的近于干固。例如:
1.太原晉祠泉水,公元前400多年前,就已經開發晉祠泉水,灌溉4萬畝農田,泉水流量在2m3/s,由于周邊開采地下水,上游清徐一帶的開發深部合水層,使泉水量和質都受到嚴重影響。
2.娘子關泉群,有坡底泉、程家泉、五龍泉、石板磨泉、滾泉、河北泉、橋墩泉、禁區泉、水簾洞泉和韋澤蘭泉等。最大流量16m3/s,最小11m3/s,平均13m3/s,流域面積4667km2,由于各地開采,目前只有4~5m3/s。水質受其中石膏夾層影響,SO4含量相對增多。
此外,威州泉、柳林泉等等,水量水質都在變化。
山西地表水資源只有47.67億m3/年,而地下水資源有76.15億m3/s年。地表水有的在深谷不易開發,所以利用地下水資源是較多的。
開采9億噸煤,約消耗18億m3/年的水資源,占76億m3地下水的24%,約四分之一。所以,在水資源開發中,必需注意采煤時的排灌結合,為保護水資源而合理安全開發煤炭資源。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