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創建屬于自己的生態文明
過去幾十年中,人們對馬克思的生態思想產生了巨大興趣,并由此出現了一種思想被稱為“生態馬克思主義”。該思想認為,一種有力的生態批判早已嵌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馬克思明確定義了社會主義符合發展生態社會或生態文明的條件,即人類與自然之間進行合理的“新陳代謝”。從更高的社會生態觀點來看,土地作為個人私有財產,將會顯現出和一個人擁有其他人作為私有財產一樣的荒謬性。甚至社會、國家,或者是同時存在的所有社會放在一起,也不能擁有這個地球。
顯而易見,中國如此重視生態文明,是出自一種廣義的社會主義視角,同時受到馬克思的分析理論和中國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及現實語境的多重影響。與西方不同,中國的土地仍是國家或集體所有。這恰恰說明,“中國倡導建設生態文明是西方式生態現代主義的直接產物”這一種說法是錯誤的。
2007年,中國共產黨在十七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中國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2012年,中共十八大正式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中國共產黨黨章。
中國的這一戰略首先是基于嚴重生態破壞背景下的真切需求。其次,它是中國政府對國內諸多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抗議聲音的有效回應。更重要的是,中國政府已在規劃、生產及科技開發等諸多領域進行巨大投入。無疑,這些都是中國共產黨立志建設生態文明的力證。
當前,中國面臨的生態問題仍是巨大的。中國政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已做出許多積極努力,包括有針對性地調低經濟增長目標,追求環境平衡型增長模式;大力推廣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技術;不斷增加對非礦物燃料能源的消費需求;為保護至少1.2億公頃農田設置“紅線”;在實施“十二五”規劃期間將空氣主要污染物減少8%至10%;2014年共禁止600萬輛高污染機動車上路;啟動政府公務人員節儉生活方式的運動,反對官員奢侈之風;官方不斷發表對“GDP崇拜”的批評言論;承諾到2020年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在2005年水平上降低40%至45%,以及承諾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針對煤炭實施新的能源稅收政策。
未來10年內,中國經濟總量、中國城市永久居民數量將繼續上升。這將伴隨著中國農村地區更多家庭農場使用更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面對如此挑戰,中國開創性地建設一種新的生態文明,這需要朝向一個不同以往的方向發展,進一步擯棄西方國家那種以資本為中心的政權模式——而這種模式恰恰要為今天的生態困境負責。
編輯:zhaoai
相關閱讀
《2017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
2017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年,也是全面實施《【詳細】
習近平全國生態環保大會講話引起熱烈反響
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詳細】
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根據這一精神,我們在發展旅游經濟時一定要堅持可持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