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經驗及啟示
(三)完善功能,優化結構
目前,我市各園區、景區、灣區的城市配套和旅游服務功能不夠完善,對中心城區服務依賴性較強,在市域形成了十分明顯的交通向心性。特別在旅游旺季,形成了較嚴重的擁堵情況,制約了舊城整體空間秩序和功能的優化。借鑒新加坡經驗,建議:
一要加快公共設施建設。結合撤鎮設區,加快各區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設施系統建設,促進海棠區、崖州區區中心的形成,減少人口出行。吉陽區、天涯區的外圍片區要根據規劃和人口規模,搭建服務設施系統并完善建設,滿足人口服務需求,減少中心城區壓力。當前,尤其要加快推進紅沙隧道、勝利路、躍進橋、月明橋等路橋工程,打通關鍵線路,構建方格化道路系統,緩解道路交通擁堵。
二要建設新組團塑造新形象。在中心城區,要加大海羅片區和抱坡片區土地的收儲力度,加快完善規劃編制,對城市進行功能補缺,打造新的居住組團,重點承接陽光海岸、南邊海、等片區棚戶區改造人口和功能的轉移,為環河口區域城市“小客廳”的打造創造條件。
此外,新加坡在城市綠化、各級中心打造、雨廊等公共空間建設等方面對我市近期推進“雙修”、“雙城”試點工作具有較強的借鑒意義,如綠道聯通、各區中心建設、街道更新、鼓勵立體綠化等等。我們將積極探索融入我市工作實際,也將更加重視加強規劃系統專業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城市規劃管理水平,為建設國際化熱帶濱海精品旅游城市、打造海南旅游特區標桿提供有力的規劃技術保障。
三亞市規劃局局長 黃海雄/文
點評:
如果說中國很多城市都在流行的“城市病”都跟規劃有關,大體上應該不會錯。僅以交通擁堵為例,首先,可能40年前對城市功能分區缺乏一個有長遠眼光的戰略規劃,沒有做到讓城市有多中心、多組團,從而減少居民的出行頻次;其次,20年前的總體規劃中也可能少了對公共交通無縫銜接的設計,造成私家車出行的需求旺盛。此外,即使有過一個科學的交通規劃,也可能并未一以貫之地執行,未能體現出規劃的權威性和嚴肅性。
誠如作者的觀點,以上我們的不足,正是新加坡的經驗:有各相關部門組成的規劃協調機制,規劃之前充分征求民意,規劃一旦形成就不折不扣地執行;三級規劃既能捍衛長遠戰略,又可以著眼于解決現實問題,既嚴肅又與時俱進。
對照新加坡,我們確實可以學到很多:以“雙修”、“雙城”和“十三五”規劃為契機,開展城市控規整合;以“多規合一”為契機,建立規劃協調溝通機制,繪制“一張藍圖”;規劃一旦制定,就堅決捍衛其權威性和嚴肅性;加強城市管理工作與規劃的對接,比如通過打違加強土地收儲,通過撤鎮設區加強城市多核心、多組團的規劃建設……
編輯:da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