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到北京 霧霾治理的比較與反思
小結:英國外部治理模式經驗與局限。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的英國治理之路,其中有許多經驗值得中國在治理霧霾問題上借鑒學習。首先,走在世界工業化前列的英國,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工業化之路。無論是當時的英國還是目前的中國,工業排放都是其霧霾形成的主導原因,而且治理生活排放比工業排放的難度要大得多。基于這兩個原因,在治理霧霾的前期,從遏制工業污染著手,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在治理生活污染排放上,需要全方位治理。面對全社會、涉及到每個人的生活排放治理,單一的治理思路很難奏效。在幾十年的治理探索中,英國形成了一整套從法律到覆蓋全社會的環境監控管理,從各部門聯合到居民和民間組織自覺參加的全覆蓋、全方位的治理模式,值得我們借鑒學習。
其次,英國霧霾治理屬于外部治理、不可持續的治理模式,是中國不能重復的治理之路。盡管用半個世紀的時間取得了霧霾治理的顯著成效,但總體上是一個不可持續的外部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有三大弊端:一是高成本,這是一種不斷用經濟增長的剩余,解決經濟增長中形成污染的惡性循環的治理模式。經濟增長規模越大、人均收入越高,治理成本也越大。二是污染輸出,這是一種利己害他、最后也害自己的治理模式。從短期看,西方發達國家的污染輸出,實現了利己的治理,但從長期看,輸出污染最終導致整個地球和人類的能源環境危機。三是治理思路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文明病的治理模式。鑒于英國治理的經驗和教訓,中國需要探索低成本、可持續的內生治理之路。
第三,2008年新能源革命以來,英國從能耗結構、綠色消費和綠色產業著手的新探索,值得我們關注。從英國開始、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50年代實施了幾十年的外部治理弊端越來明顯。在越來越加劇的世界能源環境危機的倒逼作用下,如何從根源治理危機,成為當代世界發展的新潮流。特別是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興起的新能源革命,這個潮流更加明顯,在這方面英國開始了一些新探索。一是英國政府非常重視,調整能源結構,重視利用可再生能源。政府在2007年5月公布了《英國能源白皮書》, 規定了英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開發目標,即2020年將煤炭在英國能源總量中的比重由35%降低到20%, 核能比重由19%降為5%, 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將由目前的6%擴大到35%,遠遠超出了歐盟對各成員國要求的可再生能源占本國能源20%比重的基本要求。二是政府采取優惠措施鼓勵企業投資利用綠色能源。通過各種激勵和懲罰機制,促使企業進行節能減排。如通過征收氣候變化稅、設立碳基金、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等。最后,采取其他手段實施減排,比如利用稅收政策鼓勵家庭進行節能減排,推出“綠色家庭”計劃,鼓勵購買“綠色汽車”等。
中國霧霾的成因與治理的挑戰
如今中國除了令我們自豪的世界第二經濟總量大國、世界制造業大國之外,涉及100多個城市的2013年霧霾天,也在提醒我們: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能耗大國、第一碳排放大國。2014年1月9日中國社科院首次在北京發布《全球環境競爭力報告》綠皮書指出,中國的環境競爭力在全球133個國家中僅排在第87位,意味著加強經濟轉型升級、提高環保能力已經刻不容緩。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的專家表明,2013年席卷中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污染物,是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的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并疊加了中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中國霧霾的產生是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雙重作用,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同時存在的一種較為嚴重的空氣污染現象。導致霧霾產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能源消費結構,大量的工業廢氣、汽車尾氣以及建筑揚塵等。
來自宏觀經濟結構的原因:能源消費總量大,消費結構不合理。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2009年至2012年能源消費總量從30.66億噸標煤增長到36.23億噸標煤,年均增長2.1億噸標煤。目前,中國能源消費結構也嚴重不合理。首先,化石能源在中國能源消費總量中占主導地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和商務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煤炭及石油的消耗量分別為35.2億噸和4.92億噸,雙雙位居世界首位。從表2中也不難發現,在中國歷年來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和原油的消費比例占絕對主導地位,遠遠高于其他能源消費。其次,高耗能和工業部門的能源消費比重不斷上升。從全球飽受霧霾天氣影響的國家的情況來看,霧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業化階段的中后期,而目前我國正處于這個時期,規模的工業發展與高耗能產業分不開,這些產業不僅能耗高,污染也嚴重。2011年,中國工業部門耗能量246440.96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約為71%。2012年六大高耗能行業④增加值比上年增長9.5%,能源消耗量更大。同時由于受限于能源技術水平,能源利用率低,進一步加重了能源對空氣造成的污染。
來自生產領域的原因:工業廢氣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產業,工業為中國經濟的增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歷年來工業增加值約占GDP總量的40%左右,2012年工業增加值為19.97萬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8.48%。工業廢氣是當今世界主要的環境污染源。工業廢氣中的有毒、有害成分主要有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類物質,其中對人體和自然環境最具殺傷力的是二氧化硫。2012年,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硫約為2117.63 萬噸,煙塵、粉塵為1235.77萬噸,全國治理工業廢氣共投入資金257.71億元。同時,2012年中國化石燃料排放量居世界第一,占比總排放量的27%,超過美國14%的占比,碳排放增長了5.9%。大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僅影響氣候,更對空氣污染產生直接影響。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