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為杭州綠化監管釋放活力
在浙江省杭州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2013年年底就已達40.77%,年擴綠面積由“十一五”初期的700萬平方米逐漸下降到了現在的400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化管理重心已由原來注重綠化面積、數量的擴張轉向注重建設質量、景觀效果提升,轉向在養護質量和管理上更注重精細化、科學化和標準化。
開放的綠化監管市場需要“互聯網+”
在全國,杭州是城市園林養護市場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全市100%的城區公共綠地養護項目全部納入公開招投標,共有300余家園林企業活躍在招投標市場中。充分的市場競爭在極大節約財政資金的同時,也給監管工作帶來極大挑戰。
一是如何有效組織好養護企業的現場管理。市級監管部門與市場主體之間沒有任何隸屬關系,一沒有人事任免關系,二沒有經濟往來關系,也就是說一不管人、二不管錢。在這種關系下,如何才能有一只“無形的手”牢牢把握住企業的養管質量?答案便是:完善的質量考評體系和日常化的管理服務。但由于市場主體與監管部門之間靈活松散的管理關系,迫切需要一種能夠高速精準有效地傳遞管理服務信息的手段和工具。
二是如何實現“小政府、大服務”的管理轉型。在杭州,市級綠化管理部門中直接從事養護監管的工作人員僅為6人;全市共有8個城區、3個行政托管區,每個區從事養護監管的工作人員僅為1-2人。但在“小政府、大服務”的發展大趨勢下,首先考慮的不是財政供養人員數量的擴大,而是手段、機制、措施的創新升級。
三是如何實現監督管理權的陽光運作。完善的質量考評體系是有效調動市場主體積極性的前提,這就意味著市級監管部門手中掌握著質量監管權,影響著養護經費的撥付;同時也決定著監管部門必須用好手中的權力,把監管權置于陽光下運作,公開接受監督。
在此背景下,杭州市園林綠化養護質量網絡監管系統應運而生,其主要功能在于能夠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實時完成市級綠化監管服務信息的下發、各區整改落實情況的上報、各區及企業自查情況的真實記錄以及日常監管信息的溝通,大大提高了各級單位的管理工作效率。
移動終端提升“互聯網+監管”層次
隨著依托互聯網和PC終端的“互聯網+監管”方式應用不斷深入,原有系統升級至“互聯網+移動終端+監管”方式后,城區綠化養護監管發生一系列喜人的變化。
一是養管時效性進一步提升。智能手機逐步取代卡片式數碼相機,得到用戶的廣泛接受。在實際監管工作中,不少監管人員習慣于使用手機拍攝現場照片,然后回辦公室將照片導入PC,再登錄養護質量網絡監管系統進行操作。開發使用監管系統的手機應用軟件后,監管人員在拍照的同時即可完成監管系統中的相應操作,養護管理的即時性、便捷性都已發生根本轉變。與此同時,由于信息傳遞的便捷準確,有效地增強了病蟲害防治等綠地養護措施的時效性,綠地生態效益、景觀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二是管理人員構架進一步優化。以前,現場檢查和系統操作分別由外業、內勤兩個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合作完成。使用手機應用軟件后,同步操作進行,優化了管理人員構架,順應了精簡人員、簡化辦事程序的政府改革大方向。
三是直接經濟效益初步顯現。由于手機應用軟件能夠提供實時的現場照片對比,因此對一些常見的、技術含量不高的養護質量問題,監管人員不必事事親臨現場踏勘,降低了人力物力成本。以車輛燃油消耗量為例,市級綠化管理部門的巡查用車燃油消耗從2013年的11.36萬元,降到2014年的7.60萬元,提高了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四是群眾力量的吸納范圍有望進一步擴大。在原有的監管模式中,愛綠護綠群眾參與力量主要集中在護綠使者隊伍中,系統操作的不便捷性成為一堵無形的圍墻,將其隔在墻外。手機應用軟件可以把數以萬計的手機終端用戶作為園林綠化監督管理的潛在力量,讓群眾的愛綠護綠熱情能夠被轉化為現實作用。
杭州園林綠化監管部門把原有的“互聯網+監管”方式升級為“互聯網+移動終端+監管”方式,實現了一舉打通面向現場、面向管理、面向群眾等多個維度的“最后一公里”,進一步消除影響管理效能發揮的阻礙。
“互聯網+”奠定協同管理基礎
在互聯網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實現政府信息資源安全、可靠地交換和共享,防止社會事務管理中的“信息孤島”,成為信息化技術使用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信用杭州”建設的實施意見,杭州市要求各行業均建立信用信息數據庫、加快推進行業間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實現全市行業內信用信息互聯互通。杭州市園林綠化養護質量網絡監管系統與“信用杭州”體系進行數據交互是勢在必行的。
為了保證該系統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兼容性,在對其進行技術開發時均使用主流開發語言、標準通用的數據接口和標準結構開發體系,為今后進一步的功能拓展、外平臺數據調用留有了足夠的升級空間,已然奠定了與“信用杭州”等智能化體系進行協同管理的基礎。
在“互聯網+”理念的引領下,杭州市園林綠化養護監管已對信息化技術輔助管理進行了長期的有益探索。在“互聯網+”不可阻擋的時代發展趨勢下,園林綠化養護監管的管理服務也必須秉承開放理念,以“互聯網+”思維,不斷改革創新,助推優化城市管理方式和公共服務模式。
編輯:x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