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喜馬拉雅植物志》編研項目發布階段成果
12月18日,由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牽頭開展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泛喜馬拉雅植物綜合考察和植物志編研項目在北京發布階段性成果。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出席發布會并講話。
張亞平表示,該項目為地球科學和生物科學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植物資源的清查和合理開發利用都有重大意義。
張亞平指出,《泛喜馬拉雅植物志》把植物志的傳統內容與生物學的最新發展緊密結合,體現當今植物志編撰的國際最高水平,也為類似的國際合作項目提供了經驗。中科院會繼續關注和支持這一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重要社會意義的項目。
在此次發布的階段性成果中,共采集植物標本6萬份,DNA材料2萬余份,野外植物照片5萬余張。同時科研人員還發現了新屬6個、新種100余個。成果已收錄在由科學出版社和劍橋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的《泛喜馬拉雅植物志》3卷冊中。
項目主持人、中科院院士洪德元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泛喜馬拉雅植物志》除了有一般植物志的形態描述和分布外,還提供了染色體、物候期、生態環境等完整信息,有依據標本精心編制的檢索表,1/3以上的物種配有精美的線條圖,便于鑒定植物。
“《泛喜馬拉雅植物志》加入了標本引證、物種分布地圖、模式標本考證、系統發育分析4項內容,使其具有了專著的性質。”洪德元表示,科研人員在野外考察中還發現西藏東南部的大花黃牡丹等植物已處于高危狀態,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基礎。
“泛喜馬拉雅地區”是地球上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跨越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等7個國家。該地區高山植物豐富,維管束植物超過2萬種,是歐洲植物種數的兩倍,比整個北美洲還多,而且植物新屬、新種還在不斷發現。同時該地區自然災害頻發,生態環境脆弱,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
2011年,中科院植物所牽頭,聯合英國、美國等14個國家的科研人員,組成了一個大型的國際團隊,5年來在該地區組織了12次大型國內外綜合考察、上百次小規模專業考察。
編輯:jiaoliting
相關閱讀
修復九寨溝景觀 西科大科研團隊“獻技”
去年8月8日,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來自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環資學院代群威教授,帶著新生污染物安全與調控團隊,運用自身的科技實力,在震損嚴重的火花海和諾日朗瀑布,開展鈣華保育研究工作,取得了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先【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