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堅:推進新型城鎮化改革 建設“中國式慢城”
三、“中國式慢城”的愿景與思考
新型城鎮化不僅是住在城中,更是幸福在城中。樂山在新型城鎮化實踐中,中國式慢城理念逐漸從朦朧到清晰、從片塊到整體,逐步形成一個理論架構,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推廣。
發展層級多元。中國式慢城發展規劃的內容劃分為慢核、慢島、慢區三個層次體系來引導實施,且各層次之間和不同背景的慢城之間應通過網絡化的慢行系統,形成有機而緊密的聯系,從而共同組成一個完整的區域慢城系統。一是“慢核”。組成慢城系統的基本單元,在以大城市為背景的慢城中則表現為特色社區,在以鄉村為背景的慢城中表現為特色村。二是“慢島”。區域慢城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在以大城市為背景的慢城中則表現為特色街區,而在以鄉村為背景的慢城中表現為小城鎮或縣城。三是“慢區”。以慢城理念建設發展形成的、比慢島范圍更大而又僅次于區域慢行系統的慢行地域綜合體,由慢核、慢島和慢行網絡共同交叉組成。此外,連接各慢核、慢島和慢區的慢行通道,原則上采用步行或自行車等以人力為動力的交通方式,可在慢行廊道中根據需要分級布置若干驛站。
發展標準明晰。一是倡導遵循規劃理念。基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城鎮規劃凸顯以人為本理念;運用系統的原理、統籌的方法,關注城鎮發展過程;運用城鎮規劃等公共政策,調整部分與整體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關系。二是倡導打通交通經絡。交通體系是城鎮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交通組織上兼顧快慢平衡。以軌道交通、機動交通為代表的快行交通,與以步行、自行車出行為代表的慢行交通之間,應有其合理的出行比例。運用智慧交通,有機銜接交通主動脈與毛細血管,實現“快”便捷與“慢”閑適的有機銜接。三是倡導傳承歷史文脈。深入挖掘和把握城鎮歷史文化特征,準確定位城鎮風貌特色,搞好城鎮主要街區、重要建筑群和重點公共建筑的城鎮設計,實現現代建筑與城鎮歷史文化的整體協調,構建有特色的城鎮風貌與氣質。四是倡導產城融合發展。圍繞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完善城鎮功能配套,以產業的增長促進城鎮的擴張,以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的增強支撐產業發展,有序推進產城融合聯動發展。推行產城單元模式,并實現職住平衡、功能復合、配套完善、綠色交通、布局融合。
發展內涵豐富。一是生態之城。“慢”必須與“綠”相結合,“綠色”與“森林”是聯在一起的,要做到城市在森林中,森林在城市中。一棵樹就是一個氧吧,一片樹木就是一座氧庫。生態應是慢城的重要元素,綠色是慢城的軀體。二是文化之城。文化是慢城的靈魂。慢城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保護古跡,留住“鄉情”,同時也要專注現代文化,要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平衡,使人們的生活更有品味,更有質量。三是宜居之城。慢城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環境,因而慢城是人的家園,是宜居城鎮。四是宜游之城。慢城的功能是宜居、宜游、宜休閑度假。來到慢城,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氣,欣賞山水之勝,享受人文之美,探尋古跡之幽,購買土特產品,來了就不想走,留得住人,穩得住人,旅游與度假結合起來。
編輯:wang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