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展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經驗
陳吉寧指出,中國的生態文明強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與生態環境的深度整合、“五位一體”,以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將綠色理念融入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同時強調政府與市場兩個維度的制度創新:強化地方政府改善環境質量的責任,將生態環境納入政府績效考核體系,對官員任期內的生態環境損害進行終身追究;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不斷完善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的市場體系。此外,中國生態文明注重加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硬件支撐。注重動員全社會的共同參與,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鼓勵公眾生活、消費方式的綠色化。
陳吉寧表示,希望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的理念和實踐能為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并與各國一起,探索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范式,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為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做出應有的貢獻。
施泰納在致辭中指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豐富,實現路徑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應根據各自國情選擇最佳的實施路徑。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是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體實踐,為其他國家應對類似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挑戰提供了經驗借鑒。
自2013年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就不同國家邁向可持續發展的不同經驗、模式和途徑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環境署形成了兩份報告,一是《可持續發展多重途徑》,總結了4個國家的相關經驗和做法,包括不丹的國民幸福指數、博茨瓦納的自然資本核算、哥斯達黎加的生態系統服務、德國及歐盟的循環經濟。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態文明戰略與行動》,主要介紹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原則、基本理念和政策舉措,特別是將生態文明融入到國家發展規劃的做法和經驗,旨在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的決心和成效。
編輯:xiongsi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