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瘡痍如何變身生態綠肺?
北京園博園
——生態科技造就綠色地標
由建筑垃圾填埋場變身園林殿堂,北京園博園建成3年以來,成為140余項大型活動的舉辦地。當初規劃的生態功能設想如何得以實現?
由建筑垃圾填埋場變身園林殿堂,北京園博園建成3年以來,成為140余項大型活動的舉辦地。當初規劃的生態功能設想如何得以實現?
3年前,北京城南一處烏煙瘴氣的建筑垃圾填埋場華麗變身為匯集中外園林景觀精華、生態科技的殿堂,將秀美山川展現在世人面前。
3年間,這座園林殿堂不斷完善、整修,舉辦各類大型活動140余項,并成為“彩色跑”在亞洲區域首次亮相的舉辦地,“彩色跑”也成為這里每年的固定舉辦項目。
3年后,它早已成為北京標志性綠色示范工程,與北京北部的奧林匹克公園作為“南北兩肺”,彰顯生態文化無窮魅力的同時,為北京城市生態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就是北京園博園,一座“化腐朽為神奇”的園林殿堂。依托永定河道,與盧溝橋遙相呼應。園內綠地、碧水相依,樹木、花卉成群。凡是來到園博園的游客,都會樂而忘返于湖光山色,目不轉睛于花開魚嬉。
而其最美之處除園內的秀麗美景,便是那景觀中“暗藏玄機”的現代生態科技。
錦繡谷,花木密布,需水量大,但卻能實現“精準灌溉”。園博園園林綠化部部長黃海榮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設計之初采用了智能信息技術,把錦繡谷內每一棵樹木的情況錄入計算機系統。如今,系統會根據樹種、樹齡等數據判斷每棵樹的“飲水量”,這大大避免了水資源浪費,也節約了人工灌溉時間。而對于為園內大面積提供水資源的這項重任,便由園內的雨洪利用系統承擔。
雨洪利用系統大體可以分為園林景觀和水利兩個體系。園內采用滲透與回用相結合的雨水綜合利用方案,在人行道和廣場上使用透水鋪裝材料,使雨水滲入地下,經過濾后被收集到地下儲水池里。而由園博園濕地公園和園博湖,乃至整個永定河水系組成的水利體系雨洪利用系統,不僅能將降水全數收集,還可以在北京市大雨來臨時,收納園博園內流出的雨水。“每到盛夏時節,從園博園排出的雨水會經過濕地的凈化,再進入園博湖,最終匯入永定河水系之中。這也完全符合建設之初永續利用的設想。”黃海榮說。
之所以說園博園為北京城市生態建設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原因之一在于園博園內把空調“埋”到了地下。
地源熱泵系統是保障園博園主要展館冷熱供應的主要工具。負責園博園內該系統項目設計的北京華清榮益新能源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吉標說:“該系統就是讓水到地下轉一圈,利用地下土壤的恒溫進行冷熱交換,再帶到地上。它具有清潔、高效、節能的特點,尤其符合園博園的生態定位。”
根據使用測算,當熱泵系統在電量轉化時,輸入1份電,能從地下提取3份的熱,最后是4份熱,比電鍋爐節省2/3以上的電能,比燃氣鍋爐節省1/2以上的能量,運行費用為普通中央空調的40%-60%。
除此之外,園內建筑、植被以及再生水資源的利用均與現代生態科技相結合,真正遵循了景觀可持續的設計理念和低碳、綠色理念。
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氣象部門也積極參與其中。近年來,園博園所在區的豐臺區氣象局,不斷加強對園內生態氣象的監測和氣候變化分析,為生態保護提供技術支撐。通過建設園內自動氣象觀測站,對常規氣象要素進行觀測,觀測資料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為一。北京園博園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理念。
編輯:kangyuxuan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