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門聯合發文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
國土資發〔2016〕6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環境保護、能源主管部門:
礦山地質環境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和各有關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取得積極成效。2001年以來,相繼采取一系列措施,組織開展摸底調查,頒布《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推進專項治理,開展礦山復綠行動,建設國家礦山公園;建立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初步構建起開發補償保護的經濟機制。截至2015年,中央和地方及企業投入超過900億元,治理礦山地質環境面積超過80萬公頃,一批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礦山地質環境得到有效恢復。但總體上看,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仍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粗放開發方式對礦山地質環境造成的影響仍然嚴重,地面塌陷、土地損毀、植被和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依然突出。
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先后做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認識進一步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強化資源管理對自然生態的源頭保護作用,組織動員各方面力量,加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加快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盡快形成開發與保護相互協調的礦產開發新格局。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嚴格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的通知》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行政,科學規劃、整體推進、突出重點、注重成效,著力完善開發補償保護經濟機制,大力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恢復和綜合治理新機制,盡快形成在建、生產礦山和歷史遺留等“新老問題”統籌解決的恢復和綜合治理新局面,全面提高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水平,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新的貢獻。
(二)基本原則。
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統領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工作,堅決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實現國土資源惠民利民新成效。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破除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投入、政策、科研等機制障礙。創新尾礦殘留礦再開發、礦山廢棄地復墾利用、集體土地流轉利用等政策,引導社會資金、資源、資產要素投入,積極探索利用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方式,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加快治理。簡化管理程序,推進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和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與審查制度改革。鼓勵礦山企業與相關機構開展治理恢復技術科技創新。
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加快完善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相互協調的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制度體系。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統籌保護與開發,把保護放在優先位置,強化礦產開發管理對生態環境的源頭保護作用。調整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布局,編制實施礦產資源規劃。嚴格礦產開發準入,嚴格生產過程監管,嚴格責任追究,把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責任落實到礦產開發“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堅持“誰開發、誰治理”,對新建和生產礦山,嚴格落實礦山企業保護與治理的主體責任。統籌推進歷史遺留和新產生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恢復治理。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倡導和培育綠色礦業,構建礦產資源開發與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新格局。深入持續開展礦山復綠行動。推進廢棄礦山的山、水、田、林、湖綜合治理,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宜水則水,充分結合全民義務植樹等活動,盡快恢復礦區的青山綠水。發展綠色礦業,建設綠色礦山,鼓勵礦山企業按照高效利用資源、保護環境、促進礦地和諧的綠色礦業發展要求,編制實施綠色礦山發展規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與相關產業發展融合推進。鼓勵引進國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新技術和新模式,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拓展綠色礦山建設模式,鼓勵礦山企業參與礦山地質公園建設、經營和管理。探索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與地產開發、旅游、養老療養、養殖、種植等產業的融合發展。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實現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惠民利民新成效。鼓勵礦山企業留地留技留利于企業職工和礦區群眾,總結推廣用礦區土地入股分紅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經驗,引導企業職工、礦區群眾積極參與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形成人、礦、地和諧發展。加大對貧困地區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和綜合治理的支持力度,助力精準扶貧,增加扶貧工作的“含金量”,讓企業職工和當地群眾通過礦山地質環境改善有更多獲得感。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2014青島世園會——濟南園環境景觀設計方案
充滿人文和自然的城市景觀【詳細】
展開一場水生態修復的“頭腦風暴”
10月12日上午,第一屆流域綜合治理與河流生態修復國際研討會在嘉興同濟環境研究院開幕。此次研討會由同濟大學長江水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辦,通過中歐水資源交流平臺(CEWP)的【詳細】
西藏受保護濕地面積超430萬公頃
西藏濕地面積居全國第二,濕地類型豐富,是世界上特殊的高原濕地分布區。根據西藏濕地資源第二次調查結果,西藏現有8公頃以上的各類濕地總面積為652.90萬公頃。【詳細】
天津研究制定濕地自然保護區“1+4”規劃
昨天,天津市先后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和市委常委會(擴大)會議,研究制定《天津市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和《七里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天津市北大港濕地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天津市團泊鳥類自然保護區規劃》《天津市大黃堡濕地自然保護區規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