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28日驚艷亮相
以“美麗四川·五彩涼山·度假天堂”為主題的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在7月23日開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將作為重要的節點活動內容亮相文化旅游節。
7月28日,以“文化之根·旅游之魂”為主題的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在涼山民族文化藝術中心火把廣場舉行,本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的活態展演以州內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主,內容豐富多彩,有“彝族漆器髹飾技藝”、“彝族銀飾制作技藝”、“彝族服飾”、“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彝族口弦音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會理綠釉陶瓷品制作技藝”等。“彝族口弦音樂”的傳承人達足石布今年已經72歲了,穿著傳統服飾的他,坐在小板凳上,面前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手工刀和樂器,有豎笛、笙和竹口弦。談起自己鐘愛一生的音樂,位72歲的老人卻猶如年輕的小伙一般,充滿了熱情,他說:“我從很小就很喜歡樂器,彝族的樂器基本上都會演奏,我不僅是一位演奏家還是樂器制作家。”這位年少時就癡迷于彝族樂器的老人,雖然已到了古稀之年,但依然放不下自己的樂器,“我想我還可以演奏到80歲。”目前,這位老人已經漸漸將自己的手藝傳給了孫子,他希望孫子能繼承自己的衣缽,將彝族樂器一代代地傳下去。
傈僳族自織的布俗稱“火草布”,系用山上生長的一種當地人稱火草的植物葉背上的白色絨毛,捻成線晾干后織入麻布中,形成獨特的麻布。火草麻布綿軟潔白,結實耐磨,冬暖夏涼,因此被贊譽為麻布中的極品。據悉,要收集到做一件衣服的火草麻布,需要一年的時間。在本次展演活動中,“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項目現場3名傈僳族人展示了從捻線到
織布的全過程,讓人受益匪淺。
編輯:shangxiyun
相關閱讀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需要“傳播效力”
隨著傳播方式變革和動互聯網的生猛發展,各類數字傳播技術的應用空間,還將更廣更細。我們應當看清并順應這一趨勢,且在樹立正確傳播理念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這些先進的傳播方式與數字技術,全面有效地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詳細】
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啟動
7月23日,2016四川國際文化旅游節的主要配套活動之一,“文化之根·旅游之魂——大涼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在西昌火把廣場開展。 【詳細】
文化遺產要走出“重創收輕保護”怪圈
繼湖北神農架今年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之后,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0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這當然是一個令國人自豪的喜訊。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有些地方,特別是一些著名景區,在申遺成功后,走進了“重創收輕保護”的怪圈。【詳細】
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臥佛將啟動整體修復
7月20日,記者從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研究院了解到,繼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歷時八年多修復完畢后,位于千手觀音造像旁的大足石刻最大一尊造像——全長31米的釋迦牟尼涅槃圖,也就是人們熟知的臥佛,將于明年初啟動整體修復,預計整個修復工作將耗時5年完成。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