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打造中國中部“綠心”國際生態城市戰略解讀
這些年來,做桂花文章,咸寧得以成為享譽四方的“香城”;做溫泉文章,咸寧得以成為名聞遐邇的“泉都”;做茶葉文章,做了“咸寧范兒”、咸寧影響。
咸寧是后發城市,出路就在找自己的優勢、做自己的強項。既不能舍本逐末發展無核心競爭力的項目和產業,更不要得不償失發展小稅收大污染的項目和產業,絕不能飲鴆止渴發展損害咸寧生態的項目和產業。不走“發展——污染——治理——發展”的老路,這是降低發展成本,贏得發展時空。
一個地方的發展路徑肯定有個“最短的”距離。“千個和尚千個法”的為官之道不足取,追求染塵的GDP甚至帶血的GDP,更與發展的質效要求和普惠民生的目標南轅北轍。
摒棄落后的政績觀,才能蹄正步穩,柳暗花明。
對山青水秀的咸寧來說,做大經濟總量,必須把創新驅動作為發展的第一引擎,走新型工業化路子,培養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構建產業新體系。
“綠心”目標的確定,對咸寧而言,破解當前發展不足與發展不優這一最大矛盾,提出了新導向、新路徑;對適應發展新常態這個發展大邏輯,找到了新平臺、著力點,不啻為咸寧發展的“定心丸”。
“綠心”工程的實施,是實現同步小康的堅實行動,“綠心”是永不枯竭的“清潔能源”、“無煙引擎”,是新常態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咸寧創造、咸寧宣言、咸寧王牌。開啟了咸寧發展的綠色新時代,綠色新生活,樹起了咸寧發展史上的“綠色里程碑”。
為“綠心”“生肌造血”,為“綠肺”“活胳給氧”。
近年來,咸寧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大力實施中心城區綠化、環城生態屏障、新農村綠色家園、綠色通道生態景觀、農田林網、濕地保護與恢復、生態公益林保護等十大工程,形成了“林水相依、林城相融、林居相倚、林路相伴”的城市環境和生態格局。
“綠滿咸寧”工程,每年以30萬畝的發展速度推進造林,全市播綠增綠面積100萬畝,森林總面積增加到665萬畝。
去年,咸寧市政府出臺了加快建設香城泉都的實施意見。香產業、泉項目,花經濟、茶文化持續發力,特色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城市、綠色城市的實力和紅利在彰顯釋放。
編輯:wanglong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