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已認識到改善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如何改善環境是當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問題。衡量環境質量的因素之一是綠化,它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礎建設”,也可稱之為“生態型的基礎設施”,對環境起著調節溫度、濕度,滯塵,凈化空氣,降低噪音與風速,改善小氣候等作用。綠色景觀在維護、恢復生態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建設人類永久生存的基礎,使我們的地球成為人類安居樂業的美好家園,設計者應當不斷地改造和創新住宅環境,以人為本,適應市場需求,擺脫純觀賞、求休憩等傳統而單一的模式,注意綠化景觀與環境功能相結合,強調住宅環境的使用性、活動性、安全性、文化性、發展性的綜合體現,這也是未來發展的新模式。
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
目前,不少住區把綠地設計為歐陸風格的硬地廣場,把室內的大理石地坪移到廣場上,美其名為“廣場綠化組團”,占用了綠地面積,這種現象違背了生態學原理。環境景觀設計的指導思想是以生態景觀理論為基礎的。生態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住區應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環境,合理地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進行最佳利用,在保護自然系統的生物完整性的前提下,使建筑、道路、綠化、環境有機結合。我們應當改變過去那種建筑設計好以后,讓綠化填充補缺的做法,使住區環境具有美學價值,形成清潔、優美、安全、舒適的生態環境。
綠化建設必須遵循生態學理論,掌握基本生態法則,應以喬木為主體,構成喬、灌、草多層結構的組合,形成功能多樣的植物群落,促使植物與動物、微生物之間相生共榮,保證“鳥道、蟲道”暢通。鳥類有棲息地,以引導昆蟲采蜜,以害蟲為食料,逐步達到不施化學農藥。在植物群落中,配置胡頹子、羅漢松、蘇鐵等,增強植物吸收養分能力,可做到不施用化肥,保證在住區綠色環境中不污染空氣、水、土壤,保護居民的健康。在住區中建立人、植物、動物、微生物和諧共生的新秩序,達到生態上的科學性、布局上的藝術性、功能上的綜合性、風格上的地方性,以清潔的水體、清新的空氣、保健的花木、百鳥的爭鳴、蝶蜂的習舞,創造出都市里田園風光的新景觀。
創造保健型綠色住區
如今,國內外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強身祛病、延長生命潛在價值等方面的研究更深刻了,國外不少地方還設置了香花醫院、園藝醫療等,豐富多彩的植物,不僅能改善物質環境,而且還有益于調動人們的情緒,使人心平氣和,促進健康。
住區綠化布局應當考慮到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們,尤其要考慮住區內的老年人與小孩的需求,因為在職人員早出晚歸,在住區逗留時間最長的是老人與小孩。以保健為主體規劃住區綠地系統,能夠使居民出門見綠。在保健植物群落中,設置兒童游戲場與適合老年人棋奕、書報、體育活動的設施等,使之成為保健場所。植物能散發各種不同的氣體,可通過肺部及皮膚進入人體,起到防病、強身、益壽的作用。有些保健植物能抑制和殺死病毒、細菌,如松柏類植物的葉散發出的氣體,對結核病等細菌有防治作用;樟樹散發芳香性揮發油,能幫助人們祛風濕、止痛等。
對住區進行綠化建設時,只有以生態、保健、美觀為導向,才能建成一流的綠地、一流的居住環境,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