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走出一條卓有成效的濕地保護之路
太湖流域濕地恢復治理是近年江蘇濕地恢復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江蘇省政府印發《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將濕地保護與恢復列為太湖水環境治理重要措施,至2014年底太湖水環境綜合治理省級專項資金已經支持實施濕地保護與恢復項目八期100余項,恢復濕地約15萬畝。恢復后的太湖流域濕地生態狀況顯著改善,生物多樣性豐富,綜合效益顯著。在環太湖岸線區域,一批湖濱濕地生態恢復項目相繼實施,沿湖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整治,無錫貢湖灣湖濱濕地恢復項目被國家林業局確認為國家濕地恢復示范項目。在濕地恢復的基礎上,蘇州新區太湖國家濕地公園、吳中區三山島國家濕地公園、度假區太湖湖濱國家濕地公園、無錫太湖貢湖灣省級濕地公園、蠡湖國家濕地公園、長廣溪國家濕地公園等相繼建立,融濕地保護、生態體驗、環境教育于一體,成為周邊公眾重要的自然體驗和游憩資源,深獲當地群眾好評。
江蘇濱海豐富的濕地類型和富饒的淤泥質海灘,對“東亞—澳大利西亞”全球遷徙路線上的鳥類有著重要價值,是我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調查顯示,每年在江蘇沿海濕地過境中轉和越冬的水鳥總數逾300萬只。為保護沿海候鳥及其棲息地,江蘇省不斷加大濕地保護力度,在沿海地區共建立自然保護區4處、省級濕地公園5個、濕地保護小區12處,保護面積達38.5萬公頃,全省濱海濕地保護率達38.8%。利用全球環境基金資金、亞行貸款實施了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等濕地保護項目,江蘇實施退化濕地恢復工程10余項,開展濱海重要濕地保護能力建設,開展包括濕地生境監測、鳥類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在內的多項生態監測。
生態屏障滯洪抗澇
經過多年努力,江蘇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項目,逐步開展重要退化濕地生態修復,恢復擴大濕地面積和提高濕地生態質量。先后實施太湖、洪澤湖東部、鹽城沿海濕地、長江新濟洲等退化濕地恢復工程150余項,恢復濕地約65萬畝。在洪澤湖、白馬湖、里下河湖泊群等清除非法圈圩或退漁還湖約20萬畝,湖泊開闊水面得到擴展,自然岸線逐步延長,湖泊滯洪抗澇、蓄水防旱等生態功能得到大幅提升。
江蘇濕地保護雖然近年成效明顯,但事業整體上仍處于起步階段,濕地保護緊迫而任重道遠。
按照《江蘇濕地保護規劃(2015—2030年)》,今后一段時期濕地保護主要任務包括:搶救性保護全省重要濕地資源,建立全省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恢復擴大濕地面積和提升生態功能,逐步遏制濕地面積減少和濕地功能退化不利趨勢;開展不同類型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示范,引導充分合理利用濕地生產力,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開展法規制度、調查監測評估、科技支撐等體系建設,全面提高濕地保護管理能力。
《規劃》明確,到202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為282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完成各類退化濕地修復30萬畝,全省濕地面積萎縮、生態質量下降、生態功能退化的不利趨勢得到基本扭轉,濕地生態狀況明顯好轉。到2030年全省濕地保有量為282萬公頃,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5%,全省濕地生態質量下降、濕地生態功能退化的不利趨勢得到根本扭轉。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