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文:北大國際醫院園林的傳統文化特色
2016-10-08 07:59:00 作者:郭麗文 來源:中國風景園林網 瀏覽次數:
為了加強東區與北大的聯系,設計師將草坪廣場設計為北大未名湖的形狀,按一定比例進行了縮放,并將其命名為“未名廣場”(見圖12)。
圖12
依據老子的相對論思想,通過對比移景的手法,設計師在陽光草地東北角以現代工藝建造了一個與北大博雅塔外形相似的鋼結構建筑。
這既可以削弱住院樓給人的壓迫感,又能夠體現北大國際醫院與北京大學的關系。北京大學為中國近代設立的第一所新式大學。1912年5月,京師大學堂更名為北京大學,并于1952年從東城沙灘的北大紅樓搬遷至合并的燕京大學校園內“燕園”。燕園的故址是司徒雷登從軍閥陳樹藩手中購得淑春園和勺園。此地自然條件優越,曾作為清代皇家園林,供多位清代皇帝久居。現存的園林依然保持傳統皇家園林布局,又有江南園林的秀麗特色,可謂集中國傳統園林精神之大成而自成一格。為了更好地體現北大文化,在博雅塔的北側設計兼具老北大的紅墻文化與現北大西門建筑文化的組合景觀。文化墻由電子浮雕展示墻和螭首吐水漕組合。電子浮雕展示墻為國內首創,不僅可以播放醫院信息及介紹各科室名醫名家的出診信息,也可以讓患者候診時閱讀時事新聞(見圖13)。
圖13
在未名廣場的東北角,類似北大圍墻的虎皮擋墻山坡不但解決了東區地形的失衡感,增強了對景的視覺效果,而且突出了北大文化。整體布局上取北大校區之形,意在傳達北大國際醫院與北京大學在文化和形式上的一脈相承性。
未名廣場東側,以虛實手法,結合斜面地形設置三處綠島,它們猶如傳統影壁墻,將未名廣場營造成東區的園中園,使患者從東門進入未名廣場時有“猶抱琵笆半遮面”之感。廣場南側為林蔭廣場,患者可在此候診休息。廣場上種植杜仲,它樹皮可入藥,本身也能散發有利于人體健康的氣味。(見圖14)
圖14
編輯:guoai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