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文:北大國際醫院園林的傳統文化特色
陽光草坪的邊緣布置木質座椅和石質坐凳。這些園林設施不僅工藝現代又設計合理。整個東區設計圍繞北大文化,考慮患者安靜休息的需要,成功營造出優雅寧靜的公共空間。這些園林空間將有利于患者調節不良情緒,增加康復的信心。(見圖15)
圖15
南區名為“靜園”,該區域為住院樓區,屬于靜態區。園有靜觀、動觀之分,此為造園首要考慮的因素。靜觀之園,即庭院中靜駐觀賞性空間;動觀之園,則為游覽觀賞性空間。通常來說,傳統園林中小園以靜觀為主,動觀為輔;大園則以動觀為主,靜觀為輔。根據北大國際醫院的特殊性,規劃南區為住院區,患者需要安靜,不利設為動觀區;而南區西南角為動觀區,不利于靜觀效果。在整個南區的設計布局中,充分考慮住院患者的需求,以提供住院患者一處自然靜修的交流空間,讓患者步入其中可行、可觀、可游、可靜。故設計為靜觀區。患者進入園中,宜坐宜留,可繞園漫步,可橋上問魚,可亭中品月聽風。在病人漫長的康復過程中,“花影窺軒內,小蜓立荷頭”的環境可以營造出雅致清晰、綠意盎然的自然氛圍,從而有益于病人的心身健康(見圖16)。
圖16
南區整體區域體塊設計為古代藥碾子形狀,深藏匠心的設計,有其巧妙之處。幾個圓形道路轉盤如藥碾盤使南區隔為三處園中園,既整體又獨立,幾處空間樹木掩映,綠草成茵,亭臺水榭,相映成趣。轉盤綠島外形美觀,又利于交通,且三處碾盤形態上如在碾壓藥物,寓意產藥治病,為動態設計。更因藥碾的產生與神醫華佗有關,有其獨道神韻,表現出北大國際醫院大醫精誠,妙手仁心之內涵。(見圖17)南區西側以喜雨廊蜿蜒至時新亭,直斜有韻,結合塑膠小徑,隔幾小處,穿時新亭于廊中,步步幽靜,極饒雅趣。“喜雨廊”的靈感來自杜甫的《春夜喜雨》的意,“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寓意患者在北大國際醫院治療后如春天悄然而至,于不知不覺中康復(見圖18)。“時新亭”得意于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喜雨廊南側為南區動力區,此處設備繁多,噪音躁耳。為了消除不利因素,設計師在該處搭設藤架,堆砌地形,使用攀援植物進行立體綠化,遮擋醫院動力設施,延續空間的美感。微地形間蜿蜒曲折的小路和錯落有致、搭配得當的常綠和落葉的喬木共同營造出“曲徑通幽”之感。植物對空間的分隔使該區形成多個情趣盎然的園中之園。(見圖19)
編輯:guo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