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惠州躋身“中國十佳綠色城市”
在剛剛結束的第七屆中國綠色發展高層論壇上,惠州市榮獲2016年度“中國十佳綠色城市”稱號。惠州市政府秘書長吳獻民代表惠州領獎并發表獲獎感言,他說,近年來惠州堅持每年投入20億元種樹、20億元治水,深入開展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等生態創建,使惠州在發展現代工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天藍水清、環境優美、空氣清新,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
持續強化“三大引領”構建綠色城市
“十二五”期間,惠州在保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12%、城市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的同時,全市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優良,城市面貌煥然一新,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獲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三次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惠州藍”享譽全國。
如何走出一條充滿惠州特色的綠色城市建設之路?持續強化理念引領、規劃引領、文化引領是關鍵。
從“生態旺市”到“五位一體”綠色跨越,惠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始終把綠色發展理念作為推動跨越發展的先導,堅持“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形成了推動綠色發展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
在全國,惠州是較早制定實施低碳生態規劃,將綠色生態理念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城市發展、土地利用等規劃編制中的城市,編制實施了《惠州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十二五”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等一系列規劃,強化生態空間管控,科學謀劃環境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利用,積極構建起“一帶(藍色海洋帶)、一廊(市域生態水網廊道)、三區(生態控制區)、三核(生態綠核)”為主體的生態安全戰略格局。
惠州還積極在全社會廣泛普及生態科學知識,大力推行垃圾分類試點,積極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提高廣大群眾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思想意識,培育企業綠色生產、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和綠色創建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大創建”提升綠色惠民水平
“三大引領”之下,惠州大力提升產業“三化”水平。通過引進中海殼牌、中海煉油等具有較強聚集效應的大項目,推動提高產業集約化、低碳化發展水平,目前兩個石化產業上游項目,吸引了總投資1618億元的79宗配套項目落戶,形成了從煉油、乙烯生產到合成材料、精細化工等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初具規模。與此同時,注重嚴進嚴管,石化區的生態環境始終保持優良,近岸海域水質全省最優,PM2.5均值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深入開展“三大創建”,提升綠色惠民水平。惠州每年統籌安排20億元種樹、20億元治水,努力為群眾提供更多綠色生態福利。堅持統籌城鄉綠色發展,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目前全市80%的鄉鎮已成為省級生態鎮、80%以上的村已成為市級以上生態村。全市建成城鎮污水處理設施85座,建成截污管網2000公里,實現“一鎮一廠”,處理能力達155萬噸/日,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96%。建成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6個,實現“一縣一場”。深入開展美麗鄉村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三大行動”,建成農村污水處理設施477個、垃圾收集點2萬多個,配備農村保潔員9333名,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5%。
牢牢把握“三個環節”,完善綠色發展保障機制,堅決執行不符合環保規劃和產業政策的項目不批、未取得排污總量指標的項目不批、環境風險難以防范的項目不批等“三個一律不批”。“十二五”以來否決項目超過800宗;制定實施《水環境生態補償暫行辦法》,市財政每年在市級環保專項資金中安排不少于1200萬元,專項用于補償水環境質量達標或改善的縣區;惠州對各類環保違法行為“零容忍”,“十二五”以來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為8000多宗。
中國綠色發展高層論壇創辦于2008年,目前已成為中國最著名的綠色論壇。本屆論壇以“生態文明·綠色城市”為主題,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等機構指導、中國綠色發展高層論壇組委會、中國綠色畫報和岳陽市政府聯合舉辦。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三代造林人半個多世紀的持續奮斗,讓貧瘠沙地變成綠水青山,也獲得世界贊譽。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宣布,中國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得2017年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 【詳細】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