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草式生態修復:“土辦法”與“高科技” 并舉
大自然的巧妙之處就在于,不管自然環境如何惡劣,總有能頑強生存的草種。例如,在阿拉善發現的沙冬青,堪稱植物界的活化石——650萬年以前就有了,和恐龍同時出現——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氣候劇烈變遷,他們都頑強得存活下來,具有超強的生命力。而蒙草建立生態研究院,就是要發現它,繁育它,讓諸如沙冬青這樣的品種,得到廣泛應用。
沿著“發現——采集——繁育——保存——應用”這樣的路徑,蒙草公司先后建起了9個研究院,專心發現和繁育這些耐旱耐寒的植物,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內蒙古草原原生植物有近2400種,蒙草目前已經儲備了1700種,到今年預計能達到1800種。
王召明認為,這些草都是大自然選擇的結果,今天的人類,只需要遵循這樣的選擇,將這套生態密碼解讀開來。這也構成了蒙草的基礎資源,在蒙草的全產業鏈條中,種質資源庫是物質保障,蒙草的三大業務板塊:種業科技、現代草業和生態修復,都依托于最為基礎的種子,漸次鋪展開來。
生態修復寶典
坐落在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境內的云計算基地,至今已建設4年多,這里距離蒙草的種質資源庫近在咫尺。受優越的氣候、地質、能源等條件吸引,近年來中國電信、移動、聯通三大運營商和華為、中興、曙光、中國科學院等信息、科技巨頭紛紛選擇在這里建設全國性的大型數據中心。
大數據和云計算的浪潮,也在不斷刷新蒙草科研人員對大自然的認知。蒙草的種質資源庫如何在更大的范圍內造福于農牧民,服務于草原生態建設,是王召明一直在思考的事兒:種質資源庫是一個實體的寶庫,如果這個寶庫能搬到線上,就可以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讓更多的農牧民和生態企業,分享到它的數據。
2015年,蒙草的科研人員組建了一個攻關小組,將歷年來蒙草對鄉土植物的普查和調研數據匯集整理起來,并廣泛收集各地草原的土壤、水資源、氣候、植被等方面的基礎數據,與地理信息進行空間疊加分析……這項浩繁的數據整理工作,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而背后的積淀,則是蒙草20年的田野調查和科研實踐。
王召明這樣介紹大數據平臺,它記錄著大地每一個坐標點位的“水、土、氣、人、草、畜還有微生物”數據,蒙草生態集成了內蒙古的地域范圍內所有的數據,囊括氣候條件、降雨量、適宜草種及微生物種群……將20年的積淀,全部搜集納入其中。
這個“寶典”能干啥呢?你只要在平臺上的地圖上一點擊,平臺就給出這一坐標點的全部數據。如果你要修復一塊土地,你就直接可以以此為依據施工了,就這么簡單。又或者,你有了一些植物種子,不知道它能用在何地,那么你在平臺上查詢,它即刻告訴你這個草種適宜播種的區域范圍……
王召明一直急切得想完成這件事,大數據平臺基本完成了內蒙古地域范圍內的數據集成,這當然不夠,整個中國的干旱半干旱區的面積還有那么大,新疆、西藏,也同樣需要這樣的數據。
9月22日,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的現場,圍繞“加強草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這個主題,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王召明提出,要繼續完善和建設這個大數據平臺,指導全國的草原生態保護。
王召明建言說,對于在畜牧業生產、管理、產品流通等方面產生的信息和數據,也要進行系統地采集;而且,這樣的數據采集和信息普查,應該持續進行,因為土壤里的植被情況是動態變化的,數據庫需要不斷更新和完善。同時,中國草牧科學領域的相關科研院所為保護草原生態的問題,做過多年探索,取得了眾多科研成果,可這些成果分屬于各自的科研單位,沒有向生產應用轉化,不能與市場有效銜接。應該對這些數據進行系統地挖掘和分析,對草原生態修復的方向和理念做準確的預測和研判,并充分吸納到這個大數據平臺里,造福全國甚至全球。
編輯:guoai
相關閱讀
探營廣州園博會:移步換景賞雅色 繡球簇擁廣州城
第30屆廣州園林博覽會將于3月24日至4月2日舉行,3月22日,記者提前探營廣州園博會多個會場花境,發現富有傳統和現代元素的造景、包含多個區域特色的小園圃等已逐漸展露真容【詳細】
天津第32屆運河桃花節舉辦
3月17日,第32屆天津運河桃花文化商貿旅游節如約而至。在北運河畔的桃花堤,微風輕拂,桃紅柳綠,人們三五成群地踏青、賞花,趕赴一場浪漫的春日之約【詳細】
海南大山泰景觀承建國家公園大門獲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領導肯定...
在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五指山大門,陳俊霄向調研組匯報了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建設情況,章新勝對陳俊霄參與設計、海南大山泰景觀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國家公園大門(五指山)項目的創意主題【詳細】
海南首個園林式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開園
三亞市遺體器官捐獻者紀念園坐落在三亞市荔枝溝路殯葬服務中心內、烈士紀念園旁,于2022年3月開工,2023年2月竣工,占地600余平方米,由三亞市人民政府投資建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