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出新策
11月2日,在重慶市召開的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林業工作會上,來自長江沿線的12個省市齊聚一堂,就“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大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進行了交流和探討。重慶、上海、青海等省市相關負責人還就本省市的工作情況做了大會發言。
重慶
突出長江生態修復構建綠色生態廊道
重慶位于長江上游,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是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和全國水資源戰略儲備庫,生態區位十分重要,生態保護責任重大。近年來,重慶堅持規劃引領和紅線思維,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將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狠抓森林、濕地、消落帶等修復和治理。
“十二五”期間,重慶共完成人工造林1184萬畝、封山育林701萬畝;開展中幼林撫育1013萬畝;完成前一輪661萬畝退耕還林驗收;“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專項工程349萬畝;新一輪退耕還林148萬畝;石漠化綜合治理完成造林110萬畝;在消落帶區域建設隔離帶15萬畝,濕地恢復38萬畝,流域及重要水庫濕地恢復4萬畝。通過這些措施的綜合施治,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49%,提高了26.8個百分點,長江兩岸“綠色生態廊道”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
下一步,重慶將著力實現三個層次的建設目標,即長江干流重慶段第一層山脊區域“綠色生態廊道”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0%以上;以庫區22個區縣為建設重點,以生態修復為主線,森林覆蓋率達到48%以上;以重慶全域為重點,集保護、修復于一體,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46%以上。
上海
注重生態空間“系統化、精細化、功能化”建設
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其發展始終與長江密不可分。為此,上海立足實際,積極保護和修復長江口生態環境,更加注重生態空間“系統化、精細化、功能化”建設,大力促進綠地、林地、濕地發展。
“十二五”期間,上海通過編制基本生態網絡規劃,滾動實施林業發展三年計劃,加快生態建設項目落地,基本構建了“以中心城區綠化為主體、郊區新城綠化為補充、生態林地和防護林地為外圍支撐”的生態空間格局,初步形成了適應超大型城市特點的綠化林業發展模式。
下一步,上海將著力推動“綠地、林地、濕地”三地融合,千方百計增加綠色空間,力爭全市新建綠地6000公頃,新增林地30萬公頃以上;加大沿江沿海灘涂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開展國家重要濕地邊界劃定,探索常態長效管理模式,使自然濕地保有率在32.3%以上。
青海
構建長效保護機制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
青海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江河的發源地,素有“三江源”“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高原生態屏障。保護好“三江源”,是改善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青海省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等建設規劃,加大了對三江源的保護和修復力度,構建起綠色政績考核體系、生態補償機制、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制度、濕地生態補償試點機制等一系列的長效保護機制。
下一步,青海省將向國家爭取盡快出臺長江源生態保護法,同時,進一步完善長江源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立初始水權分配和水權轉讓、上下游合作互動機制,建立通過多種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機制等,讓全社會共同保護好三江源。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趙泰東:韓國江陵市鏡浦濕地修復計劃和現狀
從20世紀60年代,鏡浦濕地進行了大范圍的農耕地開墾,居民對鏡浦湖進行了圍湖造田,湖水面積也越來越小。隨著世界上對于濕地修復的重視,在鏡浦濕地也開始進行了修復的進程【詳細】
安徽5年新增濕地17萬公頃
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加強安徽省濕地保護地體系管理有效性項目(GEF項目)終期評估會上獲悉,自2013年12月以來,安徽新增濕地面積17.53萬多公頃,濕地總面積達104.18萬公頃,占省國土面積的7.47%。【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