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建設京津保生態過渡帶亮點探訪
伊鄉森林公園是由北京星河公司投資2.5億元建設的開放式公園,共栽植50多個品種的喬灌木16萬株,培育各類小苗20萬株。
地緣相接,但相比京津,河北省保定、廊坊、滄州等地的平原存在森林資源總量不足、綠化美化水平低、投入機制不健全等問題。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不斷推進,這一區域的植樹造林進程正在加快推進。
京津保生態過渡帶林業建設工程覆蓋保定市的平原縣及山區縣的平原鄉、廊坊市全部、滄州市北部部分縣(市、區),涉及47個縣(市、區),總面積3807萬畝。去年,該區域完成造林100萬畝。按照規劃,到今年底該區域造林綠化總面積將達到344.82萬畝,森林覆蓋率將達20.9%。到2020年,該區域森林覆蓋率將達25.59%。
初春時節,筆者行走在京津保生態過渡帶,探訪這片熱土上造林綠化中的一個個閃光點。
任丘引進12家綠化公司,去年秋冬造林面積接近前十年總和
2月14日,農歷正月十五剛過,任丘市七間房鄉油用牡丹和文冠果產業示范基地一條條地膜旁,村民已開始進行管護作業。
“地膜里是去年秋季栽種的油用牡丹,市場前景不錯,明后年就能見到效益。”項目負責人河北恒中金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建生介紹,該基地面積超過了1萬畝,涉及7個村,目前投資已近1億元。
“綠化公司流轉土地,政府補貼了大部分流轉費用,這對我們企業來說,極具吸引力。”陳建生說,每年每畝1150元的土地流轉費用,企業只需支付350元,政府補貼800元,且連補8年。
受到吸引的不只是陳建生。“去年,北京、天津以及省內共12家有實力的綠化公司紛紛來任丘投資建設種植基地,而且都是大規模種植。”任丘市林業局局長周中秋說,去年秋冬季,任丘市完成造林綠化面積15.28萬畝,其中千畝以上大方達26個,面積接近該市前十年造林綠化面積的總和。
為實現成方連片造林,該市在各鄉鎮成立了綠化公司,先將農戶的土地流轉到鄉鎮的綠化公司,再把這些土地規劃成萬畝大方,然后由綠化公司通過政府采購網進行公開招標和企業對接。
如何保證造林資金?周中秋介紹,去年,該市啟動了總投資7.5億元的20萬畝森林綠化工程項目,采用的是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爭取了當地農業銀行5.6億元授信,“目前,這5.6億元資金已全部落實。”
雄縣借力京冀智力,建設京南生態農業園區,打造“千畝花海”
2月15日,雄縣白碼村北,雄縣京南生態農業園區內,櫻桃樹、黃桃樹等各類苗木讓人目不暇接。走進溫室,各類花卉讓人仿佛置身江南。“再過一個多月,園區里就滿是盛開的桃花、杏花。屆時,我們會組織花海旅游,游人可盡享千畝花海。”該縣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該園區以種植各類花木為主,一期規劃面積3.6萬畝,預計投資2.1億元。目前,1100畝櫻桃園、300畝百果園、1000畝黃桃林已全部建成,還建設各類綠化苗木1000畝。為搭配景觀,園區還在林下種植了500畝二月蘭、500畝油菜花,力爭讓園區色彩更多樣。同時依托當地的地熱資源,園區還建設了地熱智能花卉溫室3600平方米。
在各地競相發展生態產業時,雄縣怎么辦?花卉,就成了突破口。
經過認真調研,結合自身實際,2015年,雄縣政府、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河北三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簽署了關于共建雄縣京南生態農業園區的合作框架協議。
園區怎么建?保定市、雄縣專門請北京林業大學專家對園區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
園區開始建設不久,園區與北京林業大學的合作又進了一步:雙方建立起了科研技術、人才培養長期合作機制。“一開始,我們只是邀請知名專家教授來園區考察并開展實質性研究工作,發展到后來,就形成了一種機制,即北京林業大學的專家教授定期來園區進行技能培訓和專業課程講解。如今北京林業大學已與園區技術人員共同開發培育了十多種果木和花卉新品種。”園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省內的專家也紛紛伸出援手。河北綠協、省林業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保定市林業局等單位的技術人員,多次到園區幫助提升技術。
依托多方支持,借助地熱智能花卉溫室,園區不斷培育花卉新品種,目前已成功培育種植6萬多株特色花卉。同時,園區“千畝花海”觀賞區已完成,“京南花谷”旅游品牌已成功注冊。
文安實施精品綠化工程,一片片景觀林頗具規模
2月16日,文安縣魯能生態區,現代化的綜合性園區內,一片片景觀林頗具規模。這個總投資98億元的項目,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地區集文化、休閑、養生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目前工程已基本完成。
文安縣河塘溝渠縱橫,大清河、趙王新河、小白河、任文干渠等貫穿縣域。近年來,依托域內水系,該縣以建設“生態文安”“平原森林城市”為目標,實施了萬畝翠堤、生態廊道等八大綠化工程,林業生態建設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從2014年到2016年,該縣造林面積超過20萬畝。“如今,我縣的造林綠化正在努力提升品質,著力打造精品綠化工程。”該縣林業局局長張其珍說。
該縣迎賓大道與世紀大道交口附近,高約3米、胸徑5厘米以上的泡桐林頗為壯觀。這是該縣去年著力打造的景觀林,面積500畝,與森林公園的西擴工程幾乎融為一體。
驅車行駛在該縣王宮線、興祖線、世紀大道、迎賓大道等地,道路兩旁各種樹木錯落有致。“過不了多久,道路兩側還會鮮花遍布。”張其珍說。
同時,依托當地的濕地資源和廊南森林濕地生態走廊項目,該縣去年在趙王新河、小白河、任文干渠等濕地范圍內,高標準種植高大喬木、經濟林果、苗圃等,總面積達到了1萬畝。
借助大量風景樹種的引進和多個精品工程的實施,該縣在多條廊道兩側和景觀點形成了“春賞花、夏觀葉、秋采果”的景觀,大大改變了該縣之前造林樹種單一、綠化檔次低、景觀效果差的現象。
編輯:lianqi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